最新文章
·Jil Sander的极简印象...
·2004年男装流行时尚趋...
·2004吉隆坡时装周
·05PS纽约春夏时装发布...
·运动服式外衣选购指南...
·今年夏天女人流行肚脐...
·动物纹理复古风
·第四届中国广州制衣机...
·2亿日元的白金婚纱
·甜美派OL黑色单品必备...
·男人的衣服穿着搭配守...
·秋日牛仔新搭配
相关文章
·韩国春日 IN花边衬衫
·性感尊贵的男性内衣
·鲜嫩2004春夏新容颜
·紧致修身小西服
·内涵来源自于服饰的搭...
·巴黎世家 秋冬格纹巧...
·在穿着中能释放维他命...
·武林路女装街向“上”...
·雅皮白领流行激瘦窄管...
·永恒经典黑色眩目迷情...
·穿出名牌风格的技巧
·保养服饰品用的小工具...
推荐文章
·波司登2006/2007中国...
·搭配:美丽女人七天穿...
·玩转冬装秀,外套里的...
·重庆美女"九大怪"折射...
·Zac Posen多姿多彩的...
·街头日系打扮小细节(...
·粉色甜美打造 演绎经...
·中国的旗袍
·春日甜蜜女孩的可爱搭...
·时装界永远的宠儿-牛...
·首饰花絮
·华贵亮丽BS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居 >> 情感空间 >> 时尚文化 >> 

礼节繁重是祭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15 21:22:15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向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喻。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参加各种礼仪活动:出生有生日之礼,成年有冠笄之礼,婚配有嫁娶之礼,死亡有丧葬之礼。这些只是凡人之礼;如果身系贵族,那么要接触的礼仪就更多。所以在现存历代史籍中,有关礼仪、礼典、礼制和礼教方面的著作特别丰富,最保守的统计也有3千余卷,可见人对礼仪的重视程度。

  上古时期的礼制,早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湮没失传。即便是夏、商两代之礼,到了春秋时孔子时代,也已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有周代之礼,才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成为以后 历代统治者整定礼仪制度的典范。 周代将礼划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其中吉礼是祭祀的典礼。
休 闲 居 编 辑
  古人将祭祀看作为"国之大事",所以列位于五礼之首。凶礼是丧葬之礼。对于亡者治 丧以及对天灾人祸的哀吊都属于此。军礼是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战事之礼,包括田猎、校阅、献俘、出师等。宾礼是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之礼。嘉礼则是喜庆之 礼,包括冠笄、婚嫁、飨燕和亲朋之间的庆贺活动等。

  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适应,便出现了各种冠服制度。如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穿著时一点也不能搞错。

  在中国历代服制中,最为贵重的服饰,就是从事祭祀活动所穿的祭服。古代祭祀名目繁多,被祭祀的对象可分为天、地、人三类。比较主要的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 师等"天神"及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地抵",另外还有先王、先祖等"人鬼"。由于祭祀本身有轻重之分,公私之别,所以服饰也有繁简之差。越是地位高的人,所需参加的祭祀活动越多,服饰也就越为完备,因此,在周代特设有"司服"一职,专门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王后之服则归"内司服"管,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 据史书记载,周代君王祭服有6种形制:

  大袭冕,衮冕,(敝下+鸟)冕,毳冕,希冕,玄冕。合称"六冕",或称"六服"。

  大袭冕是古代帝王的祭天之服。以冕冠、衣裳、羔裘、蔽膝、大带、佩绶等组成。冕冠的版上不用垂旒。羔袭则以黑羊皮为之,以符合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因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天为玄色,地为黄色,所以衣裳也用两种颜色,上衣用玄,下裳用纁。在周代以前,君王所用的衣裳之上,还绘绣有12种纹样,名谓"十二章",它们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中前6章绘于衣,后6章绘于裳,每一种纹样都有含义,隐喻着帝王贵族的风操品行。如日、月、星辰,是为"三光",取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为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取其忠孝;藻为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即白米,取其滋养,黼作斧形,取其决断;黼为亞形,取其明辨。这是天子的专用服饰。三公诸侯不能具备。公侯贵卿从王祭祀,所用章纹逐级递减,如公之祭服,只能用山纹以下九章;省略了日、月、星辰3章。根据这个区别,人们特将绘有日、月、星辰3种天象图纹的君王之服,称之为"象服"。《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就有"象服是宜"的说法。汉代郑玄在下加了一个注脚:"人君之象服,则舜所云'予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之属。"至于侯、伯,则只能用华虫以下7章;子、男用藻纹以下5章;卿、大夫用粉米以下3章。到了周代,因为已将日、月、星辰3章画在了旌旗上,所以不再施于衣裳。君子在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上,也只穿九章之服。其他臣下相应递减,本来用9章的,只能用7章;本来用5章的,只能用3章。

  衮冕用于祭祀先王,其制次于大袭。它和大袭冕的区别是不用羔裘;冕冠前后则各用12旌,每旌用12枚珠;公、侯等人所用的冕服亦视其地位逐减;如公用9旌3冕,每旌用珠9颗,以下类推。天子衣裳共用9章,上衣5章:山、龙、华虫、宗彝、藻;下裳4章:火、粉米、黼、黻。三公以下逐级递减。所用龙纹也有讲究。如《诗经·豳风·九(敝下+鸟)》记:"我?之子,衮衣绣裳。"郑玄注谓:"六冕之第二者也,画为九章,天子画升龙于衣上,公但画降龙。"所谓"升龙",就是头在上,尾在下的龙。降龙与此正好相反,龙头在下,龙尾在上。后世礼书中常有"衮衣"、"衮龙衣"、"衮龙服"、"龙衮"、"龙卷"、"衮章"、"衮华"等名称,都指这种画有升龙纹样的天子冕服。

  (敝下+鸟)冕是古代帝王贵族祭祀先公,行飨射典礼时所著之服。服制又次衮冕一等。如君王(敝下+鸟)冕,冠用9旌;衣裳只用7章:上衣绘纹3章:华虫、宗彝、藻;下裳绣纹4章:火、粉米、黼、黻。因为打头的纹样是华虫,华虫即雉鸟,古代也称为"(敝下+鸟)",因称其服为"(敝下+鸟)冕"。 毳冕用于遥祀山川,再次(敝下+鸟)冕一等。天子毳冕冠用7旌;衣裳绘绣5章;上衣3章:宗彝、藻、粉米(或作藻、火、粉米)下裳2章:黼、黻。其他贵族从王祭祀或朝觐天子也可用之,衣上纹样视级别相应递减。 希冕也作"(丝+希)冕",专用于祭祀社稷。比衮冕又低了一级,天子(丝+希)冕冠用5旌,衣裳绘绣3章,衣 用粉米1章;裳用黼、黻2章。 玄冕列位最后。专用于一般的小祀。天子玄冕冠用3旌,衣上无章,裳用黻纹1章。

  贵妇的祭服也有规定。在内司服执掌的6种命妇礼服之中,有3种服饰用于祭祀:袆衣、揄狄,阙狄。因为3种服装都以翟鸟为纹饰,所以"三翟"。《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纱。"汉郑玄注:"狄当为霍。霍,雉名。......王后之服,刻缯为之形而彩画之,缀于衣,以为文章。袆衣画翚者,揄翟画摇者,阙翟刻而不画。此三者为祭服,从王祭先王则服袆衣,祭先公则服揄翟,祭群小祀则服阙翟。今世有圭衣者,盖三翟之遗俗。"女服式样与男服不同,男服分为二截:穿在上身的称"衣",穿在下体的称"裳"。女服则上下连属,合二为一。隐喻女性德贵专一。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上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沙"。与这些服装相配用的还有大带、蔽膝及袜舄等等。 春秋战国之时,由于诸雄争霸,战争不息,周代的祭服随着周室的礼崩乐坏大部分失传,只有玄冕得以保存。贵族男女参加祭祀,有时则用朝服来代替祭服。如《论语·乡党》所称:"朝服而立于阼阶。

  "宋代邢昺注释说:"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以依神也。"到了秦始皇时,干脆废止六冕制度,只留玄冕一种。即使在祭天之时,也用玄冕。今观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所作黄帝、帝尧、帝舜形象,戴的冕冠都为三旒,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也有戴三旒冕冠的贵族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情况。 汉初建国,所用祭服十分草率,更不合古制,如规定爵位达到八等以上,可以乘公车出入的人,一律戴汉高祖刘邦未发迹时所戴的一种长形竹皮冠入祭。祭服颜色以黑色为主,名谓"袀玄"。《后汉书·舆服志下》:"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祭之服皆以袀玄。"又"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袀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

  一直到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诏礼宫博采《周礼》、《礼记》,对周代祭服整理出个头绪,重新颁布了冕服制度。如皇帝祭祀天地明 堂,戴冕冠,穿玄衣纁裳。冕冠用白玉珠,垂12旒;衣裳用12章;三公诸侯在同一场合,冕冠用青玉珠,垂7旒,衣裳用9章;九卿以下冕冠用黑玉珠,垂5旒,衣裳7章;百官执事人祭祀,仍用长冠,著黑色祭服。行大射礼时,公、卿、诸侯、大夫都戴委貌冠,著玄衣素裳。从此,祭祀之服又有章可循。

  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6种增加到10种,分别定为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玄冕、象冕、山冕、(敝下+鸟)冕、衮冕等等;衣伞的颜色和冕冠相同;也用12章纹。到了北周末年,宣帝传位给太子,自己成了天元皇帝。为了和儿子的祭服有所分别,特地将冠上的垂旒加至24道,前前后后共48旒,几百颗珠子,不说挡在眼前什么也不能看清,光是这重量,戴在头上也够他受的。 隋代恢复了汉魏制度,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稍作了一些改变,如觉得大裘冕之服只适宜于冬季使用,到了夏季,穿上这么厚的毛皮服装实在让天子受罪,所以干脆废而不用。后来又觉得其他5冕也过于繁琐,于是仅保留了衮冕一种,不分场合,各种祭祀都用此服,其它四冕也不废除,仍具令文,让它虚设,以表示对传统礼制的尊重。

  宋代是崇尚礼制的时代,对祭祀的重视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又三番五次进行修改,从宋初开始,一直折腾到宋亡。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我们从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可看到当时宋 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6种增加到10种,分别定为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玄冕、象冕、山冕、?冕、衮冕等等;衣伞的颜色和冕冠相同;也用12章纹。到了北周末年,宣帝传位给太子,自己成了天元皇帝。为了和儿子的祭服有所分别,特地将冠上的垂旒加至24道,前前后后共48旒,几百颗珠子,不说挡在眼前什么也不能看清,光是这重量,戴在头上也够他受的。

  隋代恢复了汉魏制度,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稍作了一些改变,如觉得大裘冕之服只适宜于冬季使用,到了夏季,穿上这么厚的毛皮服装实在让天子受罪,所以干脆废而不用。后来又觉得其他5冕也过于繁琐,于是仅保留了衮冕一种,不分场合,各种祭祀都用此服,其它四冕也不废除,仍具令文,让它虚设,以表示对传统礼制的尊重。

  宋代是崇尚礼制的时代,对祭祀的重视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又三番五次进行修改,从宋初开始,一直折腾到宋亡。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我们从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可看到当时宋徽宗率百官穿着祭服在郊坛行礼的具体情况。这里不妨节录一段:"驾出青城南行曲尺西去约一里许,乃坛也。八外东门,至第二(土+遗)里,西南设一大幕次,谓之大次,更换祭服:平天冠二十四旒,青衮龙服,中单、朱舄、纯玉佩。二中贵扶侍,行至坛前,坛下又有一小幕殿,谓之小次,内有御坐。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坛上设二黄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东南面曰太祖皇帝。惟两矮案,上设礼料。有登歌道士十余人。列钟磬二架,余歌色及琴瑟之类,三五执事人而已。……一曲终以破竹刮之,礼直官奏请驾登坛。前导官皆躬身侧引至坛止,惟大礼使登之,先正北一位拜跪酒, ……跪酒毕,中书舍人读册,左右两人举册而跪读,降坛复归小次。亚终献如前,再登坛进玉爵盏。皇帝饮福矣。亚终献毕降坛。驾小次前立,则坛上礼料币帛玉册由西阶而下,南(土+遗)门外,去坛百余步,有燎炉高丈许,诸物上台,一人点唱,入炉焚之。

  坛三层回(四)踏道之间有十二龛,祭十二宫神,内(土+遗)外祭百星。执事与陪祠官皆面北立班。宫架乐罢,鼓吹未作。外内数十万众肃然,惟闻轻风环佩之声。一赞者唱曰:'赞一拜。'皆拜。礼毕。"场面的庄严静穆、仪式的繁缛复杂,祭者的严肃虔诚,由此可见一斑。

  辽、金、元三代,虽然都由少数民族掌握政权,但对这套汉族传统的礼仪制度很感兴趣,分别收入各自的服制之中。明代刚刚建都立国,学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请皇帝制定祭服。无奈开国君主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根据汉唐制度,采用衮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衮冕,也只有皇帝、太子、亲王、郡王及世子可备,其他非宗室人员不能穿著。清代从明朝手中夺得天下,为了强化异族统治,借助武力迫使汉族效仿满服,传统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纹被保留下来,运用到皇帝的服装之中,其余大多荡然无存。

  清朝统治者虽然出身于游牧民族,但对祭祀也颇为重视,一年之中,由朝廷礼部主持的祭祀,就将近有80种之多,此外还有10多种皇室祭祀,分属内务府主持。凡是重要的祭祀,皇帝本人一定要参加,以表示对先祖列宗的崇敬。衮服是清代皇帝最重要的一种祭服,一般很少穿著,只有在圆丘、祈谷、祈雨等场合,才偶尔穿之。其制以石青色缎为之,对襟,平袖,两肩及胸背各绣一团正龙。使用时加罩在朝服之外。如果是一般祭祀,那么从皇帝开始,一直到百官都以朝服代替祭服。

  《红楼梦》中有"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回,说的是腊月三十,贾母率"有封诰者,皆按品级著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据《大清全典》等书记载,清代皇帝用于祭祀的"朝服",有四种不同的颜色:在太庙祭祀祖先用黄色,在天坛祭天用蓝色,在日坛祭日用红色,在月坛祭月用月白色--一种较浅的蓝色。普通官吏所用服色则没有这么复杂,通常只有蓝色及石青色,唯以纹饰辨别等差。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雍正朝祭先农坛图》,坛下站着密密麻麻的文武百官,所穿朝服就只有这两种颜色。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