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女性之美从远古走来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15 21:25:11
无情的岁月,使多少曾经千娇百媚、倾城倾国的面孔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历史的烟雾中渐渐模糊、黯淡了。但是她们尘封的美丽,一旦被重新抖搂出来后,依然在二十一世纪的阳光下,恣意地绽放出昔日的光芒……美的,就是美的。
先秦、两汉 古朴之美 休 闲 居 编 辑
先秦、两汉时期,女性的美尚未取得独立的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也许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女性的服饰较为古朴,衣服、鞋子和男子无多大的差别,身上没有巾、带等饰物,头上也只是挽一个简单的发髻,没有任何装饰,但这时期的女子已经知道一白可以遮百丑,开始使用妆粉。古老的粉有米粉和铅粉两种,米粉是以米粒研碎之后加入香料做成的。铅粉是糊状的面脂。汉代以后,铅粉被吸干了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的形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先秦、两汉时期的上衣下裳的服制、粉白黛黑的服装、丰肉微骨的体型,奠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
魏晋南北朝 飘逸之美
从魏晋时期开始,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在这种美对于德的独立宣言的鼓舞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在化妆上,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彩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木兰从军后回到家中,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这种装饰的体现。
隋唐时期 华贵之美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富丽堂皇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曳地的长裙,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唐代女性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这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见一斑。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上挂各种金属饰件,内穿条纹窄腿长裤,这是典型的胡服,而圆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及金属饰件,内穿窄腿长裤,则是胡服的男装。在化妆上,唐代女子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
五代、宋、元 清雅之美
盛唐过后,中国传统社会即开始走下坡路。时代精神与审美习俗皆为之一变,女性美则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五代南唐时,有一宫女轻盈善舞,以帛缠足,足纤小如弯月,着素袜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宠爱。由此开始,缠足之风逐渐盛行于宫廷。宋代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朝女性使用的妆粉已制成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个粉块的表面,还压印着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图案。
明、清 含蓄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古代女子的美容,十分强调人的内在修养,"浓纤得衷,修短合度"一直成为美容的典范。明清时期,虽然审美观已较为宽泛,但中和、适度的美还是最受推崇。在体型上,"丰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视,明代开始有纽扣。有领扣的对襟长衫是明代妇女的常服。另一女子常服,上着大襟短袄,下穿马尾裙,作蓬张状。有人说这种裙式是受高丽裙影响。明代是我国古代女性最后一个穿裙的时代。入清以后,旗袍渐行,裙服就退出了常服的行列。清代在女性服饰上最主要的变化是以旗袍代裙,清朝的旗袍基本上是比较宽松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旗袍实际上已经经过较大的改良,无法想象当时的女子会穿着这种让全身曲线毕露的服装,因为当时的潮流并不赞成太触目的女子,露出大腿的旗袍,痕迹太重的化妆,都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明、清时期女子一改唐代上翘羽毛状的眉形,转而推崇细长弯月状的翠眉。化妆在精细上着眼,强调"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眉黛烟青",脸上搽上淡淡的若有若无的胭脂,显得温婉秀美。这些特点从清朝盛世---乾隆时期的后宫画像可以看出,画上的女子在化妆上大多没有规律可循,一般是淡搽胭脂,点朱唇,再根据各人的脸形、眼睛来画眉毛。温顺、稳重而决不浓妆艳抹。明清两代,中国的传统社会已经走向末落,传统文化面临着总结与革新,中国女性的美也在这种总结与革新中逐渐趋向了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