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别跟广告走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2-01 01:28:24
为孩子身心健康,父母最舍得开销。精明的商家于是大做文章,夸大其词、竭力渲染;每到“六一”,更是他们大肆促销的大好商机。对此,专家提示,无论是孩子的健康投资,还是治疗疾病,都不能盲从。
驱铅,时不我待?
最近消保委就愈演愈烈的免费血铅检测作出消费警示。其实早在去年下半年,由于某些医疗机构的参与,北京市就出现大面积的儿童血铅筛查,很多孩子服用排铅保健品,此后,部分保健品商挥师南下,试图占领上海及全国市场,将北京的模式推广到上海及全国。在上海,由于没有得到医疗单位的支持和参与,保健品厂家只好临时租借商务楼,自己成立“排铅指导中心”,进行电话预约就诊,兜售“排铅保健品”,于是排铅网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免费测铅”网点多达数十个,南京路的某商务楼,一层楼上就有2~3家排铅中心。
当看到远远“超标”的血铅指标和数千元的“驱铅保健品”,许多家长疑惑了。
对此,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室主任、新华医院教授颜崇淮说,近来的“铅恐慌”,是某些企业不恰当的炒作所致。由于措施得力,最近进行的区域性调查显示上海市儿童铅中毒流行率已由1999年的24.7%下降为9.9%,而广告宣传却将目前儿童铅中毒的比例夸大为80%。另外轻中度铅中毒儿童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但广告中往往罗列10条左右的非特异表现,使许多家长总能和自家孩子对上几条,而疑心孩子是铅中毒。
至于免费检测往往采用不恰当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如目前国际上已经取缔的锌卟呤检测、不科学的尿铅和发铅检测,即使是血铅检测,也多为“一滴血”末梢血铅测定,由于末梢血污染机会多,所测血铅准确性及重复性极差,只用于筛查不能用于诊断。颜教授在门诊碰到的很多孩子,曾在一些商业单位免费测定所谓的“铅指标”严重超标,但经静脉血铅复查,结果90%以上均在目前公认的可接受范围内(<100μg/L),甚至有的血铅水平只有20μg/L左右。
家长不应该受广告误导根据所谓“症状”为自己孩子对号入座。目前的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是100μg/L,检测最好采用石墨炉法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测定,国际上也有少数实验室采用阳极溶出等方法测定,检测最为关键的是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这样测定的结果才能准确。如经科学检测,血铅水平的确高于100μg/L,就有可能导致神经发育方面的损害。然而即使血铅轻度超标,由于损害轻微,孩子不一定会出现家长看得见的临床表现。尽管有研究显示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铅中毒有关,但并不是所有的“多动症”都是铅中毒引起的,因为多动症的原因很多,如环境、营养、遗传等等许多因素。
即使是正规的医院对于血铅超标的孩子也不会轻易进行驱铅治疗。驱铅治疗需要使用驱铅药物结合血液组织中的铅,然后从尿中排出。目前常用的药物是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二巯基丙醇和青霉胺。这些药物均有一定毒性。目前国际上公认,当发现儿童血铅水平高于或等于450μg/L时,经静脉血铅复测证实后才需进行药物驱铅,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脱离一切铅污染源,并切断污染途径。
对于血铅水平低于250μg/L的儿童,通常不需排铅,而是对家长和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对这类儿童进行造成血铅水平升高的高危因素分析,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进行营养指导,可达到减少铅进入孩子体内的目的。
由于铅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仅为1个月左右,即使不服用任何药物,血铅水平也会因此而显著下降。对无须使用药物驱铅的儿童滥施药物,结果有害无益;服用具有“排铅功能”的保健品,也必须十分慎重,因为多数排铅保健品在促进铅排出的同时,也促进消化道内铅的吸收,所以前提条件是要先找到造成儿童血铅水平升高的原因,不然的话,必然是一边排铅,一边促进铅的吸收,那是非常危险的。对于没有经过严格检测和相关试验的各种驱铅药物、驱铅保健品,一定不要滥用。
补钙,多多益善?
孩子必须要补钙这种观念似乎已被大多数家长所接受。而铺天盖地的补钙产品又为这种观念提供了物质的支持。然而上海市儿保所、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马士薇说,家长滥用补钙品已到了相当的程度,如此下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不利。如有的孩子才五六岁,检查后发现尿钙含量相当高,影响了肾脏的发育,原因就是除了服用综合维生素,还另外每天服两顿钙片。过量摄入的钙人体难以吸收,经由肾脏排出了,造成尿钙含量高,时日长了还会生出肾结石。
有的孩子长不高,经检查,发现骨骼已经出现钙化,这也跟过量补钙有很大关系。儿童长期吃钙过多还会使血压偏低,增加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此外,体内钙水平升高,可降低人的食欲,而且由于铁、锌和钙都是二价阳离子,在肠道吸收时会互相拮抗,抑制肠道对锌、铁、铜等元素的吸收,容易让孩子患上微量元素缺乏症,引起贫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另外现在的儿童钙片,多带有草莓、水蜜桃等水果味和粉红、嫩黄等鲜艳的颜色,是人工色素和香精合成,长期吃这样的钙片,就跟吃零食一样,会造成幼儿食欲减退,还会使糖分摄入过多而产生肥胖,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所以盲目补钙不如让孩子多吃天然补钙食物。乳类和海产品中含钙较多,每100克牛奶中含钙102毫克,500毫升奶便可满足3岁以下孩子一天的钙需要用量。海产品中的虾皮、海带、海鱼等都是良好的钙质来源。
除了补充营养,户外活动也是孩子补钙所必需的。国外的孩子一般不吃钙片只补充鱼肝油,同时进行大量户外运动。而我们身边的家长不是怕孩子冻着了,就是热坏了,孩子户外活动比较少,所以不仅冬季而且春季,甚至夏季缺钙都比较严重。
如果处于快速发育期,或挑食偏食严重,可以适当补钙,但如何补另有一番学问。现在市面上有三类补钙品,第一代产品多为碳酸钙;第二代产品多辅以维生素D,这些钙源需要胃酸中和,服用过多会伤胃,儿童最好在饭后一小时服,婴儿可在两顿奶之间加服;第三代虽然吸收率相对高些,但也没有一些广告吹嘘的吸收率90%以上那么神。因为在进行动物试验时,选择的都是些缺钙相当严重的动物,因此吸收率会相当高,而正常的人体一般不会如此缺钙,因此也难以达到理论上的吸收率了。还有就是要在挑选时注意元素钙的真正含量。一些产品本身并非补钙品,含钙量少但号称也可起到补钙的作用,购买时需要注意。马医师还提醒,不应在服用钙品同时饮用汽水、碳酸饮料等,以免降低吸收率。
近视,不戴眼镜?
相当多的家长在孩子近视问题上都走过一条弯路:得知孩子近视后,四处求医,希望快速治好眼睛,广告说什么就试什么,但并不能阻止孩子视力的下降,于是家长又换一种新的方法治疗……就这样不断下降,反复治疗,孩子的视力最终还是降到了0.2-0.3,死了心的家长不得不为孩子配上了眼镜。
其实掌握孩子视力变化的规律才能保护孩子的眼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医师杨晨皓说,治疗近视,原来理疗等外治法热闹了一阵子,现在又出来一些中药和眼睛营养药,其实都是旁门左道,不能真正改善近视。对近视要及早发现,并正确判断真性和假性才是关键。
5岁以上的孩子视力在1.0以下就要检查是否存在假性近视。因为小儿眼睛调节力强,所以一定要到医院验光。医生会用散瞳眼药水把瞳孔扩大,待睫状肌充分麻痹后进行验光。如果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消失,同时视力明显进步或恢复到正常,说明只是假性近视。如果散瞳后近视度数无下降或下降小于50度且视力无提高,这就是真性近视了。另外很多孩子可能处于混合性近视阶段,即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有明显下降但仍未恢复正视。过去出现混合性近视的年龄较晚,要到五六年级以上,而现在由于学钢琴绘画的多了,看电视用电脑的普遍了,不少幼儿园大班孩子就有了混合性近视。
对于假性近视,能够注意用眼卫生,掌握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每晚配合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还有希望恢复正常视力。真性近视屈光度在100度以上,影响学习的只好戴眼镜了。一些家长不让孩子戴眼镜,怕越戴度数越深,而去尝试广告推荐的商品,杨医师认为这是误区,度数加深是因为学业负担重,用眼疲劳,并不是眼镜的罪过。
建议:学龄前期儿童就要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常规的眼科及视力检查,一旦发现视力下降要及早进行科学的医学验光。
长高,疗效保证?
无论就业还是婚姻,身高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硬指标。有需求就有市场,广播、电视里连篇累牍地宣传着增高产品也不足为奇。但儿科医院内分泌专家告诫,青少年生长靠的是骨骺线和体内的生长激素,如果骨骺线闭合后,无论吃什么,怎么吃也不会再长高。如果是和生长相关的下丘脑、垂体、长骨骨骺端软骨细胞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部位发生病变都会影响生长,这些靠营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应去医院诊断矮身材的病因。
其实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孩子身高不理想的根源。例如过多食用快餐食品、油炸食品,这些高热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被儿童摄入,再加上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使得儿童饮食结构出现问题,带来的后果是生长激素峰值降低,该长个的时候不长。如今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让他们在沉重的课业负担外还要在课余学这样,学那样,大大压缩了他们运动和睡眠的时间,同时又给了他们过大的心理压力。专家说运动量过小会使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难以达到峰值,使生长停滞。而跳绳、游泳、球类运动等都对长个大有帮助;睡眠对长个也至关重要,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是在孩子睡眠时———晚十点以后出现,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要长高,就寝时间必须要早。此外心理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儿童的正常发育,心理压力大、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少有人关爱的儿童,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水平会降低。
专家说,牺牲孩子的运动、睡眠,而用各种长高保健品替代,完全是舍本逐末。
休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