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坏情绪不容忽视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03 23:13:01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主题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竞争机制引入的不断深化,儿童青少年问题日渐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障碍的发生率大约在15%。而品行障碍是当前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的儿童或少年出现反复而持久的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如逃学、说谎、偷窃、离家出走、过分频繁地大发雷霆、争吵、斗殴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破坏公共财物、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以管理、对网络成瘾等。
品行障碍有哪些特征呢?主要是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如儿童青少年出现这些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专科医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品行障碍行为是精神疾病早期的疾病行为,及早发现,给予正面教育,调整环境,可望得到纠正。 休 闲 居 编 辑
如何预防品行障碍的发生呢?主要从生物学因素、家庭教养及社会环境因素三方面着手。这里谈谈家庭教育,因为儿童的行为模式首先受到家庭的熏陶,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教育方式在减少儿童品行障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家长是儿童人生的导师,好观察大人的言行,从父母的行为中学习,如父母对他人撒谎,哪怕是生活小事,儿童也可利用撒谎处理困境,故身教重于言教。其次是对儿童的行为应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要注意第一次发生的事情,第一次很关键,对于不符合道德准则的绝不让步,但口气不必严厉,比如用轻轻的语调告诉孩子“这件事是违反道德的,我决不会答应你”。第三对儿童的教育应多从正面肯定,对符合行为准则的给予表扬及鼓励,应随时随地发现儿童身上的“闪亮点”,让孩子体验成就感,学到知识的愉悦感,产生自信心和勇气。最后一点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了解孩子,读懂孩子,不能乱发脾气,学会沟通、提倡尊重、民主。只有当父母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及好朋友时,儿童才会力求自己行为合乎父母的要求。总之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儿童青少年针对性干预至关重要。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