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赞扬和爱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0-02 18:01:04
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程度上的轻重之分,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经常哭、不听话、任性、欺负小朋友、敲打东西、咬人、不爱学习、不听大人讲图画书、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等等。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认为是儿童的问题行为。
如果不能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改正这些问题行为,以后就很难再对其产生积极影响。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儿童心理上。休 闲 居 编 辑
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发现,家长们总是不愿意把精力投向孩子的心理,往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是针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希望孩子直接改掉坏习惯。家长们试图通过体罚、训斥,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教导,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但结果往往是,这些做法对孩子没有任何作用。
不仅如此,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还可能恶化,家长自己则陷入一种自责的情绪中。家长很难认识到这种结果的出现是由于长期以来家长过于专注对孩子的教育,才使孩子出现这些不正常的举动。
一切都源于母亲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因此,母亲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试图改变孩子,而是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看法、与孩子的接触方法。如果做到了这些,孩子就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所以,重要的不是去如何改变孩子,而是母亲自己的变化。
为此,母亲必须扔掉原来为孩子设定的一系列的标准,丢掉那些负面的衡量尺度,找回当初孩子刚出生时那种喜悦的感觉。这样,就能回到当初的那种心理状态,回到那种“只要有你,妈妈、爸爸就很幸福”的状态之中。
同时,母亲还应该改变看待自己的标准。“这样怕来不及了,必须做那件事,不这样不行”,母亲应该从这种义务感中解脱出来,解放自己。如果孩子不愿听讲故事,做母亲的也没有必要念给他听;如果孩子不想去背单词,母亲也不必勉强他,不要硬逼着孩子背单词、写单词。
再重复一遍,家长心中都有自己育儿的标准。由于受到这个标准的束缚,家长自然会用一种负面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从而造成家长无视儿童心理,一味地向其灌输的填鸭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家长和孩子感到无比沉重的压力。
这种教育,不能称为心灵教育,它对家长和孩子共同培育梦想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因此要放弃这种灌输式的、用分数来评价的、压力多多的做法,回到教育的原点——用肯定、赞扬和爱来对待孩子,这才是“心灵教育”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