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现代化:整体面临资源危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4-10 18:43:10
中药现代化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8年。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中药产品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但8年的时间足以让人们对"中药现代化"的理解更加清醒和现实。当我们把放眼国外市场的目光收回国内时,却低头发现,中药现代化所依赖的中药资源整体面临着危机。
数量之忧
休 闲 居 编 辑
1983年的那一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直到现在还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规模最大最全面的。当时的统计结果,按物种统计,全国共有12809种中药资源。然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锐减了一半。2001年的一次调查发现,中药资源按中药药味统计,只剩下6000余种。尽管这两个数据不具备学术统计意义上的可比性,也不尽准确,但正如一位老专家对记者说:"中国有13亿人口,有相当多的人在吃中药。这么大的日常用药需求,药材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中。"
中药资源在数量上的锐减,如何能满足现代中药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呢?
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保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药产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这对中药发展来说既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所谓优势,就意味着具有独特性,其特有的结构无法人为制造出来;所谓劣势,则是指它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自然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比如说,现在野山参已经濒临灭绝,我们很难在山上找到真正天然的野山参。而野山参一旦灭绝,就意味着这个种系的消失。即使我们把它移植到某个地方进行人工栽培,从物种意义上讲它还存在,但它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药了。"
其实不光是野山参,虎骨、犀角被明令禁止使用,野生甘草、麻黄迅速走向濒危,人工牛黄、人工麝香、水牛角、山羊角等代用品的出现和被批准使用,已经足以让我们警醒。
麝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麝是我国因中药应用而面临濒危的少数几个典型物种之一。据统计,在急救中成药和各种常用药中,以麝香作为主要成分的有295种。20世纪50年代,我国野麝种群数量高达350万只,约占世界麝资源的70%;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野麝数量降至250万只;至上世纪80年代降为200万只;2001年更是锐减到6.5万只,不及国外麝资源的1/3。
谈到中药资源问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胡世林感慨万千。他指出,国内将中药出口创汇的数量和金额当作考核企业和行业管理业绩的指标是不恰当的,这对中药资源和国土生态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他指出,世界医药市场规模3300亿美元/年,中国68亿美元(占2%);世界植物药市场规模200亿~330亿美元/年,我国约占5亿美元,大致相当于中国大蒜、茶叶、烟叶出口的总和。用野生中药资源去创汇是得不偿失。"甘草、麻黄、虫草都是我国大宗出口药材,几十年的时间就从丰富变成濒危。"
质量之患
在中药资源数量锐减的同时,中药材的质量也令人担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所谓的"道地药材"是"有其名、无其实"。以前的川芎、当归充满了浓郁的药香,现在他看到的这两种药材,却是"硬得像石头子儿,切也切不动",更别提药材天然的香味了。他问记者:"你小时候吃的番茄,和现在大棚里施化肥催起来的番茄是一个味儿吗?"中药讲究原产地和野生性,用农药化肥种出来的中药材,其效果怎么可能地道?
在很多人看来,当某个物种资源不够了或者濒临灭绝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人工栽培。但是胡世林指出,不恰当的"野生"变"家种",有时候会严重影响药材的质量和药效。药材并不同于水果、蔬菜,它有着特殊的质量要求。中药材的种植对生态环境、气候、土壤等有着特殊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后,其产品质量(说到底是化学成分与药效)发生了量或质的改变,因而国内外医师、药商、患者宁愿花高价买野生的同种药材。"比如说,每支野山参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上,而家种家养的园参一公斤只需要几十块钱;野生的天麻每公斤是7000元,而家种家养的天麻每公斤是400元。野生变家种家养对这些濒危中药物种是起不到保护和替代作用的,园参积压而野生参面临绝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同地进行野生变家种就有如此不同,异地引种,盲目引种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必然更大。又如,芍药大面积栽培,但不能解决赤芍(野生芍药)的资源紧缺。
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样使药材的质量发生变化。我国就曾经出现过出口的野山参因"有农药残留"退回的情况。人们很奇怪,野山参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哪来的农药残留?记者查阅了有关资料才发现,原来在几十年前,为了消灭病虫害,当地有关方面曾用飞机喷洒过农药。云南中医学院的李庆生院长指出:"考察许多濒危中药资源的成因,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生态环境、生物群落遭到破坏而严重衰败。这不仅会引起中药资源数量的减少,更会导致其有效成分变异和含量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药材质量的下降还与药农急功近利、违反种植规律生产药材有关。最典型的就是有的药农对没到采集期的药材进行采收。比如说,10月份麻黄生物碱含量高,按道理应该在10月份采收,但药农为逃避国家税收,9月就开始采收,导致药材太青,生物碱含量太低,形成劣品。金银花应该分期采集花蕾,有人却将花蕾、刚开放的花以及开过多时颜色已变黄的花一起采收。"本该种三年的药材,一听说市面上价格高,有的药农就能把只种了一年的药材给挖出来,拿到市场上去卖。"
基地之惑
"其实中药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要解决中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实现中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解决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一个标志性的问题。"刘保延说。
事实上,从国家明确提出"中药现代化"战略以来,如何从源头保证现代中药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就一直是有关部门考虑的问题。为了确保中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应运而生。记者手中的资料显示,《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颁布后,各省积极落实纲要内容。据统计,全国有数据汇报的24个省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品种基地,其中有18个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1384.3万亩。但是这些规范化种植基地是否解决了中药现代化所面临的资源问题呢?
一位工程院院士向记者表示,推行GAP的想法本身是好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药材资源紧张和确保药材"地道性"的问题。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首先是国家投入很大,但是有些GAP基地没有将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而是花在买车、买地上,搭起的是个花架子。"房子买了、牌子挂上去了,到头来发现只有庙,没有神仙--没有懂行的科技人员";其次,人工家养家种,很容易造成品种的退化。往往第一代产品很好,但是第二代产品质量就有问题。这主要牵涉到土地"休耕"问题。"比如说种植人参的地就要休耕。今年你买了100亩地种人参,明年你就不能在原来的地上接着种,你还要去买100亩,如果土地休耕的时间是3年,后年种人参的时候还要再买100亩,哪个企业能拿得出这么多钱?于是许多人参被在一块地上反复种植。地都没有’劲’儿了,种植出来的产品质量如何有保证?"第三,GAP基地缺乏统筹规划。一些GAP基地在选择品种时,往往选择当时能多赚钱的,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家一哄而上。该院士最后语重心长地说:"推行GAP,既要重视发展,也需实事求是。"另一位权威人士也表示,规范化、规模化的GAP基地建设很重要,也是整个行业发展奋斗的目标,但在目前的条件下GAP并不能解决中药资源的所有问题。"中药在小范围种植,质量往往比较稳定。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让广大的药农完全按照GAP要求去做,难度很大。"
该人士认为,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植物物种重点是要解决种子的遗传问题。"如何选种、育种、扶壮,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保持药材资源的天然性,他建议除了大面积规模化种植之外,还可以进行人工自然抚育,即将药材种到自然界中,人工对它周围的环境进行控制。
"如何在了解中药材生长发育规律的情况下,实行人工干预,既保持其原有性状,又实现丰产高产,这是中药现代化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实现大面积工业化种植是不可能的。"
实现中药现代化,显然不是单纯地依靠生产设备和产品剂型的先进就能达到目的的,要真正生产出有切实疗效的现代中药,丰富稳定的资源极为重要。然而中药资源先天的"不足"和后天"跟不上",必然会给中药现代化造成极大的影响。相关专家指出,只有保证中药资源的可获得性和质量可靠稳定,中药现代化才有发展的基础,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