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须个体化治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9-23 01:48:18
同样是脑血管病患者,病情程度和临床表现却有很大差别。有的出现昏迷,有的不出现昏迷;有的出现感染,有的不出现感染。所有这些都是由患者个体的状况决定的,也是个体差异的外在反应。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过程也不一样,再加上个体差异,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千篇一律地采用某种治疗方法或使用某种药物,显然是不恰当的。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脑疾病与脑保健学术研讨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脑保健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高利,请他根据多年的临床研究实践,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谈谈脑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
休 闲居 编 辑
不同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同 脑血管病是全身性疾病在脑部的一种表现。发病前的基础状况不同,治疗方法亦有区别;发病后的症状出现变化,治疗的主攻方向也应随之改变。治病必求于本,这就是个体化治疗应探寻的根源。
高利告诉记者,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的病理过程是不尽相同的。按照中医理论,可以把脑血管病变后引起的脑细胞水肿抽象地理解为湿邪,把白细胞浸润理解为毒热,把自由基损伤和半暗影带的扩大理解为正虚,把血肿和血栓理解为瘀血,把对各种病理变化的抽象理解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起来,作出总体评价。只要抓住了发病后不同时期脑内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这一主要矛盾,辨证施治,确定病情属性,便会得出较为客观的治疗方案。
素体阴虚,虚火上炎而出现头晕目眩,面红口干,心烦易怒,失眠不寐,大便干结,脉象弦数。此类患者阴亏血少为本,火邪上炎为标,此为伤血动血的基础,治疗法则应滋阴潜阳兼活血化瘀。情志抑郁,火自内生则出现头痛失眠,口干而苦,渴喜冷饮,手足心热,大便不畅,小便黄赤,舌质暗红,脉象弦数。此类患者郁结在先,伤血在后,换言之,郁结是因,伤血是果,治疗法则应为舒肝解郁兼活血化瘀。素体脾肺气虚,津液不布,瘀而生痰,气机升降不利则面色白或萎黄,口中发黏或痰涎壅盛,体态肥胖,胸闷腹胀,舌苔白腻,脉沉而滑。此类患者气机失畅在先,痰湿壅塞脉道,血行不畅在后,治疗法则应为理气化痰兼活血化瘀。后天失养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经脉空虚而出现头晕心悸,面部少华,精神疲惫,气短乏力,四肢端不温,喜热恶寒,舌质淡,脉沉细。此类患者亏损在先,气血运行不利在后,治疗法则应为补益气血兼活血化瘀。
应当强调的是,不管是风、火、痰、虚等何种邪气或病理产物,都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气血不调,经脉失畅,瘀血阻滞,导致各种类型不同证候特点的脑血管病发生。对于病邪和证候来讲,前者是因,后者为果。因是个性,果是共性。因为本,果为标。治疗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亦可标本兼治。
在长期实践中,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治疗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其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活血化瘀、清热开窍、祛痰通络、疏风通络、通腹泻热、益气和血、镇肝熄风等诸多治法,这些大法是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拟订的。掌握了脑血管病不同类型的性质及各种治疗法则,以不同的法则去治疗相应的疾病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不同的脑血管病用药不同 根据不同脑血管病病人的不同症状,用药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西药强调的是化学成分,而中药讲究的是药性———即四气五味,四气是寒、热、温、凉,五味是辛、甘、酸、苦、咸。
高利举例说,现代医学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都要用抗生素消炎,抗生素是针对球菌或杆菌起消炎作用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中药理论的药性。一般说来,球菌感染大多产生红、肿、热、痛等所谓火热的表现,那么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球菌感染的药性应视为寒性。反之,杆菌感染多出现低热、乏力或寒性脓疡等病程较长的表现,符合传统医学的阴证。可见,对以链霉素为代表的治疗杆菌感染的抗生素其药性应视为热性。用不同的抗生素治疗不同的感染性疾病,也是个体化治疗的体现。
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在治病过程中,把阴阳作为疾病的总纲并指导用药,具体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疾病,它的性质均可归纳为阴和阳两种。药物的属性虽有寒、热、温、凉之分,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性疾病属阴,热性疾病属阳。不管疾病的任何阶段,只有寒凉的药物才能治热病,温热的药物只能治寒病。
高利强调说,临床上任何一种治疗药物的疗效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从根本上说,药物的适应症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如同样发病条件的两个脑血管病患者,病灶和症状体征相似,实验室指标亦相似,但一个表现为身体肥胖、面色白、胸闷气短、口角流涎、舌淡苔白、四肢不温、大便稀软,一个表现为身体瘦小、面色发红、心烦易怒、口干喜饮、舌红苔黄、四肢较温、大便干结。辨证而言,前者为脾虚痰阻属阴证,而后者为阴虚内热属阳证。辨治而言,前者宜益气补脾、理气祛痰,全身调整宜用二陈汤,脑血管病用药宜用川芎嗪注射液;而后者宜滋阴清热、镇静安神,全身调整宜用四物汤,脑血管病用药宜用丹参注射液。丹参性寒味甘、苦,归心、脾经,而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两者药理作用都能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但丹参性寒,适于阴虚阳亢型的脑血管病,表现为血虚兼血瘀者佳;川芎性温,适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脑血管病,表现为怕风兼头痛者佳。
由此可见,温热的病证应使用药性寒凉药物,而虚寒的病证也仅适用于温热的药物治疗。仅依药物说明书而不顾中药药性使用中药制剂,是对使用原则的背弃,对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充分注意。
(方彤 褚晓明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