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原因何在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1-11 03:56:19
如果您属于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容易患糖尿病的人群,包括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血糖增高、有巨大胎儿分娩史、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高血液黏稠度、高胰岛素血症等),您应该防患于未然;如果您是糖尿病患者,您也需要了解相关知识以避免其过快发展。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诊断的硬指标是血糖(空腹血糖值>126mg/dl,餐后2小时或葡萄糖耐量负荷试验后2小时血糖值>200mg/dl,其他诊断指标在此不赘述),其主要表现为:因高血糖和糖尿所致的“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力及体重下降)”。对于糖尿病如果不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防治,将可能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者可造成身残或早亡;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病情严重者需截肢而致残);糖尿病肾病,晚期需要透析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可以失明以及糖尿病神经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将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此我们应该尽量多了解一些与糖尿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正确并及早调治。为了使大家明确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最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几率,并延缓其发展,我们先要了解下述内容。休 闲 居 编 辑
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病率都在增加,其中,增长最为明显的是像我国这样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种势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难以快速遏制。
归纳专家们的结论,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五点:①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半个世纪前,中国人大多数属于穷苦人群,其中能在困苦中顽强过活的人体内有一种使人善于积攒能量以度过灾荒之年的“节约基因”,当这些人脱离贫困进入小康后,进食高热量食品,则容易变胖,而肥胖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是发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液黏稠度等一系列代谢综合征的“共同土壤”。除此以外,糖尿病为多基因、多因素致病,从这方面来说糖尿病的发生也与遗传因素有关。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人具备了患糖尿病的社会基础及经济条件。简单地说,现在坐电梯的多了,爬楼梯的少了;吃麦当劳的多了,吃粗粮的少了;喝可口可乐等饮料的多了,喝白开水的少了;出门“打的”的多了,步行走路的少了。这些都是潜在的发病因素。③人口的老龄化(60岁以上者超过10%,或65岁以上者超过7%的社会为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40岁以后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平均寿命的增高是糖尿病高发的另一个原因。④对糖尿病警惕性及检测手段的提高无疑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现率。⑤各种不良因素,如:吃得太多、太好,运动时间太少、运动量太小,心理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吸烟、酗酒,以及焦虑、抑郁、恼怒、悲愤、忧伤、惊恐等有害情绪对人体的长期影响均使人较易患糖尿病。
很多人常常希望能有一种保健品来防治糖尿病?期盼着有“灵丹妙药”或“高招”出现。其实,大家应该知道,在防治糖尿病的道路上我们并没有捷径可走,付出与获益往往是成正比的,而且科学地“付出”才能有良好的“获益”。如果我们对上述五点致使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因素仔细回味一下就不难看出,除了第五点外,其他四个因素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并非我们某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也就是说,要想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我们必须要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方面下功夫。遗憾的是:很多人因为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严重匮乏,在唯一可以把握的生活方式问题上“屡犯错误”,使一些人付出了惨痛代价。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警惕,因为糖尿病正在以比我们预想的快得多的速度闯入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还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人为的干预,其危害将会在短时间内突显。
而且,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要对糖尿病的治疗给予足够的重视外,科学的饮食、合理的运动、心理的调节、如何与医生配合防病治病、各种降糖药物的利弊、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及如何针对各种证候选用中药、中医对血糖难控因素的调节、减缓并发症的各种措施、糖尿病相关指标的监测等各种防治知识等也很重要。总之,要多懂点、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积极点、配合点,最终达到未得病者能不得或晚得糖尿病;已得病者能有效治疗,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减少致残及早亡的机会,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经济支出。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