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26 12:24:18
[中医病名]
[概 述]休 闲 居 编 辑
中医
西医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Parkinsos’s disease),为一组常见锥体外系病。临床对一组以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动作减少及姿势障碍为主征的神经系统疾病,称作震颤麻痹,它由英国医生帕金森首先报道,故又名帕金森综合征。
[病 因]
中医
多数认为震颤麻痹乃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肝风内动,兼有气滞血瘀;肝肾阴亏,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
西医
1 遗传学说 本病患者的同胞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双亲中有一方为震颤麻痹患者,其子代的发病率远高于健康双亲的子女。
另有人发现,约15%的震颤麻痹患者,其家族中至少有一人同患此病。根据这些资料分析,震颤麻痹属多基因遗传,但与具体环境因素关系不明。
2 自由基学说 在正常人黑质内的含铁量较其他脑组织为高,而IPA患者的黑质内含铁更高。游离铁在黑质中通过Fenton和Haber-Weiss类反应产生强毒性作用的羟自由基(0H);后者生存期虽短,但对黑质细胞损害很大,它直接影响线粒体功能,使原已有缺隔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促进DA神经细胞更快死亡。
3 线粒体中毒学说 甲苯四氢基吡啶(MPTP)是一种外源性毒性物质,进入脑内后,主要由MAO-B氧化为具有较强神经毒性作用的1-甲基-4-苯基吡啶(MPP+),后者通过DA摄取途径选择性摄入黑质,和神经色素(neuromelanin)结合或进入线粒体,与结构相似的线粒体呼吸酶的辅酶菸酰胺腺嘌吟二核苦酸(NAD+)竞争地和呼吸酶相结合,而抑制线粒体内电子传导系统的复合体I(NADHCoQl还原酶)及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动,使ATP合成减少,引起能量危象,导致DA神经细胞死亡。
[症 状]
1 4~6Hz节律性静止性震颤 从一侧开始,渐延及对侧。
2 运动能力减退 动作缓慢、活动减少,常有假面具脸、慌张步态等。
3 肌僵直 肢体有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张力增高,近端明显。
[检 查]
1 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血肝功能、乙型肝炎5项指标。
2 X线胸部正位像。
3 必要时可查头颅CT。
4 腰椎穿刺查脑脊液的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醛酸含量,5-羟色胺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含量。
[诊 断]
中医
西医
1 多5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慢性起病,逐渐进展,一般皆不能自动缓解。
2 临床以震颤、运动减少、肌张力增强而形成或特殊的姿势和步态为主要特点的一组疾病。
3 疾病晚期可有植物神经改变,唾液分泌增加、多汗、皮脂分泌增加、排尿及排便困难、智力障碍。
4 查体 运动、感觉及反射系统无明显体征。
5 帕金森病,选择性黑质部位变性,病因不清。帕金森综合征则多由于炎症、中毒、外伤、药物、动脉硬化等引起。
[治 疗]
中医
西医
治疗原则
1 目前尚无控制疾病进展的有效方法。但有很多对症药物可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症状。延长工作和生活能力的时间。
2 药物治疗应长期使用,甚至终生。
3 药物选择应按病情,个体差异而异。由小剂量开始增至维持症状最佳剂量。
(1)抗胆碱能药物(安坦)。
(2)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并阻止其再吸收的药物(金刚烷胺)。
(3)多巴胺类药物为递质替代疗法药物。
(4)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
4 并发症治疗。
5 护理。
治疗计划
1 早期轻症 可选用安坦片、金刚烷胺。前者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禁用。后者癫痫病者禁用。
2 症状较重,上述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选用左旋多巴、美多巴、溴隐亭。
3 出现并发症时,对症治疗。
4 加强护理,辅助功能训练、体疗、理疗。
[预 后]
震颤麻痹病程呈缓慢进行性加重,常用抗震颤麻痹药及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均不能阻止脑变性进展。因此,合理用药大多能获得较长期的临床缓解。晚期患者往往自理生活困难,长期轮椅生活或卧床不起。IPA极少死于疾病本身,大多死于肺炎等继发感染等并发症。近年实验报道,应用MAO-B治疗获得病理改变暂时停止进展的效果,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本病属中枢神经变性疾病,尚无确切预防措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