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经济”让人瞠目大学生找工作“肥”了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1-11 16:59:30
如今一个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要花多少钱?
“简历制作费、面试服装费、通信费、交通费,有时还得加上形象包装费,买高级化妆品、拍专业写真照……”这些“求职成本”,毕业生都能一一数来。
然而,求职热潮引发的“招聘经济”,远不止这些。
“黄牛”“枪手”和骗子公司、造假小贩,也在蠢蠢欲动。
“枪手”:“一字千金”
主营业务:代写简历、求职信及“企业建议”
借助搜索,就能找到“代写工作室”“代写网”,有些“翻译工作室”,干的其实是代写、修改及翻译简历的活。通俗地说,是专业“枪手”。
“代写网”上,“枪手”业务分类清晰,明码标价,代写项目、操作流程、交稿时限、服务承诺等,都交待得一清二楚。网页一角,竟然还颇具讽刺意味地挂着一个图标——“诚信公约”。
“枪手”的服务项目经常更新,“企业建议”就是一个新玩意。不少企业要求应聘者“对本公司提出建设性意见”,不少大学生在这一环上卡壳。于是,“枪手”们及时现身,开始代写“企业建议”。
收入:2份简历开价880元
短短几句建设性意见,开价几百元,美其名曰“卖的就是‘创意’。”
求职简历的要价更高。一家代写机构负责人韦先生称,找他代写简历的人太多,付了钱,也要排半个月才能轮上。“一分价钱一分货。只要在这里做简历,我们的专业人士会全程跟踪,提供咨询,直到求职成功。”
在这家机构的网站上,开出的价格令人咋舌:辅导并撰写中文简历与英文简历各一份,收费880元。
骗子公司:招聘忽悠
主营业务:赚取培训费、考试费,骗取廉价劳动力
登录各高校BBS,几乎都能找到这个帖子:“上海骗子公司大汇总”。学生列出黑名单,提醒后来人。
这些行骗模式如下——
■门槛低,对学历和工作经验几乎没有要求。应届毕业生优先,专找没经验的学生。
■面试过程简单。闲聊几句,像走过场。
■马上通知笔试,只是性格测试,都能通过。有些干脆省略笔试。
■激动地告诉你“已被录用”。对公司具体情况避而不谈,轻易许诺高薪,随后进入“培训”程序。
收入:培训费100元,考试费200元
要想上班先培训,费用还要你先出。网友Zombie有过切肤之痛:“先付100元培训费,包括购买培训用品,其实就是花钱买公司产品。培训完要付200元考试费,当时说在第一个月工资中返还。后来只还了60元,其他都成了‘材料费’。”有些求职者连一分钱退款也没拿到,就被告知招聘职位已满。
进入试用期,也有猫腻。主要有两种手段:以求职者不合格为由将其解聘,再以低薪招聘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或者干脆非法延长试用期,没完没了地使用廉价劳动力。
造假小贩:“以假乱真”
主营业务:制作各类假证书和假文凭
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英语口译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缺了这些“敲门砖”,找工作几乎寸步难行。于是,少数大学生动起了买假证件的脑筋。
有需求就有市场。脑子活络的小贩立刻投其所好,造假生意一片红火。宿舍信箱、招聘会场、网站论坛,类似街头小广告的东西不少。
“买假证很方便,根据‘小广告’上的号码,就能和小贩接上头。”小纪的六级证书就是买来的。他说,制假者明码标价,立等可取,不出半小时就能造一张假证。
收入:一张证书能卖300元
据了解,假证的价格与仿真度成正比。做得逼真的,每张开价至少300元。从封面看,缎面细致、皮面挺括、烫金大字像模像样;“里子”也样样俱全:照片、钢印、公章等等。单凭肉眼很难辨别。
也有便宜的,每张数十元。借一张真证书扫描,再用图形处理软件加工,修改姓名、编号、身份证号码等,打印出来的“证书”也很逼真。
“招聘单位一般不看原件,有个复印件就能打发了。他们也不大会上网查,弄个假的总比没有强呀。”小纪坦言。
“黄牛”:“一本万利”
主营业务:高价兜售招聘会入场券
大家都在“分一杯羹”,“黄牛”自然不肯“错失良机”。
“门票30元一张,现在已经买不到票了。”在招聘会场外,三五“黄牛”手持面值10元的门票,不断向求职者兜售。
“胸卡黄牛”也应运而生。“想进去吧?凭这张胸卡,只要5元。”“黄牛”手持印有“工作人员”字样的胸卡,报出门票一半的价格。学生套上胸卡,跟着“黄牛”,就能在门卫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走进招聘会场。
收入:一张免费门票被炒到100元
这样赚外快,旺季时一天就能轻松进账四五百元。
“黄牛”的触角还伸进了校园。学校专场招聘会安全、正规、质量高,颇受青睐,名校招聘会门票更是一票难求。“原本免费的门票,开价竟然要100元,都快赶上演唱会了!”大四学生小刘无奈地说,“哄抬票价的‘黄牛’中,还有少数人是我同学。”
校方对此郁闷不已,本为帮助本校学生就业,却“肥”了外人田。只好采取应对措施,例如严格要求本校学生凭门票和学生证入场。
【焦点关注】6条“求职经”
记者采访本市一所著名高校专门负责学生就业的辅导员徐老师,听她讲了6条“求职经”。
豪华简历 没用
“装帧精美的简历,我见过不少,但没用。”徐老师说,企业招聘人员只看感兴趣的信息。学生简历,中英文各一页即可,注意把学校、专业、职务加粗凸显。另外,简历“注水”更不可取,面试官提问紧扣简历内容,没做过的事情写了很多,面试中却谈不出所以然,只会让自己陷于被动。
受了“鄙视” 冷静
招聘前期,很多学生会感到“深受打击”,屡遭“鄙视”。徐老师说,这不意外。第一批招聘的多是经营管理类公司,非经管专业的学生在这一轮经常收不到面试、笔试通知。而且,最早来的都是很好的公司,要的是最优秀的学生,这时候没收到面试通知,学生心里要给自己定好位,“并非所有人都能进这些公司”。
拷贝“面经” 慎重
各大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对网络“面经”(面试经验)了如指掌,只会比学生更精通,所以面试时,学生千万不要迷信“面经”。关键是要有明确定位——自己喜欢什么职业。“要了解公司,了解自己,展示真实的自我。”徐老师说。
招聘“赶场” 三思
上海每周都有招聘会,有些根本不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每场招聘会都去遛一圈,或天天“赶场”,到处撒简历,未必有效果。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参加招聘会。很多学生早有心得:在招聘会上投的简历经常是石沉大海。
简历“落空” 跟踪
投出简历没得到回应,打电话问一下,终获成功。徐老师说,她的一些学生,不仅获得面试机会,还连闯几关,如愿以偿去了想去的公司。“不过,对非常向往的公司,才有必要打这个电话。”她提醒道。
“定向”上海 路窄
“从全局看,就业形势并非如此悲观。”徐老师说,“只将目光锁定上海,当然造成就业紧张。”她指出,其他省市也有很多好的岗位,找工作一定要拓展思路,不能自限出路。
(转载自《新民晚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