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壮医药事业迈上新台阶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2-05 03:28:30
日前从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壮医学史和一定水平的壮医药学理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壮医诊疗技法,采集、采制出上万种壮药标本,研制、开发出一批疗效较好的壮药,壮医药医务人员约有6000多名。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600万,绝大部分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据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黄汉儒介绍,从出土的文物考证,壮医药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千百年来,大量历史积累下来的壮医药散落民间,未形成系统的壮医药学。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壮医药的挖掘整理。从1986年至今,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规模、以壮医药为主要对象的民族医药普查,调查了40多个壮族聚居县(市),搜集了1万多个民间壮药验、秘方及一些价值较高的医药手抄本、古籍和文物,对长期散居于民间的3000多名壮医药医务人员进行造册登记。有关学者、医务人员整理撰编了《壮族医学史》、《发掘整理中的壮医》、《广西壮药新资源》等10多本壮族医药专著,在国内各级医药刊物上发表壮医药的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壮族医学史》一书获1999年全国优秀民族图书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多年来,我国加快提升壮医药教学、科研水平的步伐。从1985年培养出第一代壮医药学硕士研究生至今,我国已培养出7批共10名壮医药学硕士。广西有关壮医药研究机构建立了设施比较完备的技术科研室、实验室、壮药标本室,开设了壮医门诊,初步形成内、外、妇、儿、骨伤等科别。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临床实践,开发、研制出“复方蚁巢膏”、“产妇春”、“童清热”等几十个壮药产品投放市场,并总结出目诊(看病人的眼睛诊断)、甲诊(看病人的指甲诊断)、脉诊等一系列极具壮族特色的诊断方法以及内服、外敷、针挑、熏洗、捻挟等治疗方法。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