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六大生物制品所生物医药研发组建国家队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8:19:25
从国产的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到SARS疫苗的研发都离不开我国生物制品
的国家队--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简称中生集团)。去年的SARS,今年
年初的禽流感都是对中生集团研发、制药能力的考验。
近日,中生集团开始了两大举动。一是,组建中国生物制品研发中心,这个
设在北京的研发中心将成为生物制品研发的国家队;另一件大事是病毒性疫苗中
试实验室启用,这个实验室将从事包括SARS疫苗在内的多种疫苗的开发和中
试生产。无疑,突发的疫情对中生集团加快整合研发资源、建立病毒性疫苗中试
实验室有促进作用,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中生集团改制的压力。
组建生物制品研发国家队提速
早在2003年8月,根据国资委中央大型企业全面整合的精神,中国生物
制品总公司重组了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并改名称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
司。重组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成为中国生物技术集
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重组以后,作为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大型骨干企业--中
生集团改制开始进入快车道。另外,由于SARS的流行,一方面,使生物制品
增长幅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对包括SARS疫苗在内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中生集团总经理王国立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高集团的技术创新能
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适应集团公司做强做大的需求,决定在北京生物制品研
究所的现有基础上,整合集团内的科研开发资源,建立集团的研发中心,并逐步
加大对研发中心的投入,对现有科研条件改造升级,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生集团拥有原隶属于卫生部的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武汉等6
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一家上市公司--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在近万
名职工中,科技人员达到4000多名,科研实力十分突出,有包括工程院院士
在内的病毒学、细菌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等学科的数百位高级研究人员。公司
拥有80多条符合国家GMP标准的生产线,现生产着预防、治疗、诊断用生物
医药产品2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类新药达到23种,预防类疫苗产品年产
量为3亿多人份,是我国生物技术领域中集科工贸为一体的最大的高科技生产企
业。“但是,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一位集团的科技人员评价
道,“这次的SARS研发工作,无疑也是我国生物技术水平的一次考验。”
据了解,目前研发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先期投资7000万人民
币,集团公司今后将分期投入2亿-3亿元人民币。据中生集团总经理王国立介
绍,中生集团将根据各个生物制品所的实际情况,逐步将各所的科研资源进行整
合,最终成为有6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参与的研发中心。在时机成熟时,也可引进
有实力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参股,使研发中心成为股份多元化的单位。
北京借机打造生物医药基地
据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以下简称北京生研所)、天坛生物董事长倪道
明介绍,新组建的研发中心将以北京生研所现有条件为基础,整合集团公司研发
资源,使之成为从上游研究、下游开发、到中试车间完成产业化放大配套的“一
条龙”科研机构。它将承担集团公司的重大科研项目与产品开发、技术交流、技
术转让等职能和工作。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把研发中
心设在北京,一方面是由于北京生研所技术力量比较强大,另一方面也是与北京
市政府一直对生物制药产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分不开。”据北京市范伯元副市
长介绍,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活跃的产业,也是北京振兴现代制
造业重点发展的产业。北京市政府今后将进一步给生物医药产业以政策和资金的
支持。
据了解,北京市支持中生集团下辖的北京生研所开展抗SARS特异性免疫
球蛋白和SARS灭活疫苗的研制,启动VERO细胞大规模培养平台,加强其
疫苗研制与生产的能力,最终吸引中生集团将研发中心建在北京。
据悉,北京生研所下辖的天坛生物公司一直是北京的骨干企业,2003年
的销售额收入将近2.5个亿,除了乙肝疫苗等重点产品外,在SARS期间,
又承担了SARS灭活疫苗的研制工作。目前,北京生研所的“病毒性疫苗中试
实验室”正式启用。据了解,这个实验室是2003年年底新建的符合GMP要
求的中试车间和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P3实验室。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实验室的
落成,标志着北京生研所病毒研究向系统化、规模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
将对完善集团公司和天坛生物的研发、生产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休 闲 居 编 辑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