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选择“垮掉”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0-01 21:33:55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一群毕业生并没有选择工作、考研或是出国,他们选择了“垮掉”。他们将如何面对社会的诸多评论……
“我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我不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考研都有什么意义,”在那间不大的房间里,周伟一手握着鼠标,转过脸来对记者这样说道。“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不是那样,我宁愿垮掉!”休 闲 居 编 辑
1981年出生的周伟是家里的独生子,2003年毕业于北京一知名大学的电子系,通过父母的关系,在一家银行工作,但几个月以后,他却不顾周围人及父母的劝阻,向单位提交了辞职报告,因为周伟感觉工作中很多事情和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心里实在难平衡。“这样的生活实在让人苦恼”。
“嘟……嘟……”话筒中传来接通的声音,但电话那边却无人接听。早上9点,记者按照前一天的约定,拨打周伟留下的电话号码,准备对周伟进行采访。
10分钟后,记者又一次拨打了周伟的电话,电话响了20多秒,依然没有人接。
“你好,谁?”当记者准备挂掉电话的时候,一个含糊不清的声音从话筒那头传了过来,从声音中能听出来接电话的人还没有睡醒。“昨天睡得比较晚,中午在我的房子见面吧。”电话里,周伟表示自己刚才在睡觉,没有听见电话铃声。
中午,记者推开房间门。周伟住的那间屋子不大,两张单人床占据了房间一多半的面积,被子被胡乱地扔在床上,墙面还算比较白净,墙上挂着一张海报。墙角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台黑色的电脑,桌面上到处散落的是CD和光盘,在简易的书架上,参差不齐地放着一堆小说。
“不好意思,屋里太乱,随便坐好了” 周伟将遮住眼睛的头发向两侧捋了捋,略带歉意地向记者说。
“以前上班的时候,还存了不少的钱,”周伟告诉记者,自己主要是依靠以前工作的积蓄来维持自己眼前的生存需要,“还有就是打打零工,给网站写一点稿子”。周伟表示自己的花销并不是很大,大概每月的费用是1000元左右,“主要的支出就是300元的房租和伙食费,如果经济上可能出现问题时,我会在外面找个临时工作挣点钱”。
很多时候,博客成为了周伟生活的中心,甚至会在网上呆上一天,“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就让他在梦里去完成。”在自己的博客中,周伟这样写道。“不要解释眼前的一切,因为解释也没有用”。
“我就是要的这种状态”。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周伟和现在那些不就业的“校漂”一族的心态并不一样。周伟表示尽管考研、出国被大家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独木桥。“但自己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下,想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处境,争取到高薪和提升的机会,几乎没有意义。“我这样同样可以做到提高自己的水平。”
真的要垮掉?
此后记者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走访了数位“垮掉”族的大学生,他们或在外流浪,或寄居父母家中,或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但他们都以一个共同的状态存在:不就业。
“具体数量还真的不好说。”一位正在以“新垮掉一代”现象为研究目标的教育专家这样向记者表示。根据这位专家介绍,全国高校毕业生中当年不就业者占总数的近20%,北京申请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则更高,“在他们当中,肯定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像周伟这样的毕业生。”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有关的数据也表明了“垮掉”这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将有可能出现上升趋势。
根据有关调研机构通过2003年—2004年城市失业青年状况调查的情况,与2000年进行比较得出了以下的数据。城市失业青年对自身发展前景感到“前途光明、充满信心”的比例下降了18.3%,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的比例上升了3.5%,其中待业专科生上升了5.1%,待业本科生上升了12.2%。
据其他媒体调查的数据表明,待业大学生能够接受半年以上待业期的占63%,近半数待业大学生有一年内找不到工作的心理准备。需要予以特别关注的是待业大学生中表示只能忍耐3个月以内、毕业后立即面临生活困难、随时可能心理崩溃的那部分。资料显示,这一部分待业大学生大约为20%。
“垮掉”是新旧价值观的碰撞
尽管像周伟这样的“新垮掉”一代只是成千上万名高校毕业生中的小部分,但令人不可忽视的是,这个群体正有慢慢扩大的趋势。他们的存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他们这样的逃避态度很消极。”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34名接受接受记者抽样调查采访的学生中,有30人对周伟这种“新垮掉”的状况表示不认可。
在采访中,尽管绝大多数高校对于“新跨掉”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但对于毕业后不就业的做法,多数高校都表示不支持。毕业生因个人的观点便轻易办理缓就业,漂在社会,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况且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放弃已有的就业机会与下一届毕业生竞争,将使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不仅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似乎并非‘正途’的道路,更主要的是他们的行为所传达的一种价值取向。”北京教育研究所的高研究员这样表示。
“‘垮掉’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他们不再死死抱住学校和教育机构不放,敢于放‘铁饭碗’,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但同时,高老师尖锐地指出在‘人价值如何实现’和‘就业究竟为了什么’等问题上,这些年轻人存在明显的惶惑和偏差。”
“对于垮掉的叫法并不妥当。”北师大教育学院的刘老师则认为,这些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由于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所以他们现在的表现只是一些旧的体制、价值观念正在他们身上瓦解,新的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重新塑造、建构、形成的过程。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层面,理性精神、利益意识、个体取向逐渐增强,而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领域,青年的自主倾向、现实定位、多样选择日益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学博士李庆说,“能否对当今青年的新特质、新走势、新问题,做出更及时的科学把握、更深切的价值理解、更到位的人本关怀,都是做好青年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