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模拟性行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31 22:22:25
抽到安全套时,同学们大都羞涩地笑了 休 闲 居 编 辑
“你们都感染上艾滋病了!”一句话,把福建师大2005级的30名新生都惊呆了,“不会吧?我只是找‘他’签了个名。”原来,“他”是一位“艾滋病患者”,签一次名表示一次“性行为”……
近日,师大社会历史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模拟性行为”实验,许多同学知道了怎样是“安全性行为”。该校团委的老师称,这种“同伴性教育”的模式将从今年起在全校新生中全面铺开。
镜头一:签个名全“染”艾滋
“想不想感受一下当明星的感觉?每个人分别找3名异性同学签名吧!”主持人话音刚落,30名同学就相互找人签名了。“请卡片后标有‘X’的同学站起来!”主持人刚说完,一名男生迅速站了起来。“是哪三位女生找他签过字,也请站起来。”三名女孩也站了起来。“请找过这3名女同学签名的同学站起来!”又有几名学生站了起来。“请找过这几名同学签过名的站起来!”……到最后,所有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卡片后标有‘X’的同学,得了艾滋病!”主持人一语惊人,那名最早拿到卡片后标有“X”的男生表情马上不自然起来。“签名代表发生关系,因此,所有人都跟艾滋病携带者发生了关系。”话音刚落,所有人都发出“啊”的声音。正当大家不知所措时,主持人又说了“如果有没被感染的,就是卡片后面有‘C’的同学。因为‘C’代表使用了安全套”。“哦……”在场的大多同学恍然大悟。“被感染上艾滋病的可能性随时存在,但如果使用安全套,就可以避免。”主持人点睛。
镜头二:“举手”和“不举手”都茫然
“这里有40颗糖果,30个人每人先拿一个,剩下的谁愿意可以多拿。”主持人介绍游戏规则。不一会儿,40颗糖果都被同学握到手中。“下面请拿到蓝色和橙色的糖的同学站起来。”20名同学站起来了。“拿到蓝色糖的同学请举手。”17名同学举起了手,大家都一脸茫然。“一名同学代表一个家庭,举手的家庭意味着有意外怀孕”,同学们发出一阵唏嘘声。
主持人继续说:“我们再做一次游戏,下面请拿到了绿色和紫色糖的同学站起来。”20名同学犹豫着站了起来。“再请拿到紫色糖的举手。”3名同学“战战兢兢”举起了手。“拿到紫色糖的表示意外怀孕。”
“前一个游戏表示没有采取避孕措施的家庭,85%的妻子可能意外怀孕,后一个游戏表示有采取避孕措施,15%的妻子可能意外怀孕。这就是有否采取避孕措施的区别。”主持人说。
镜头三:“我拿到的是安全套”
“三个一模一样的纸袋,里面装着不一样的东西,现在请三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纸袋。”主持人宣布。
“拿重的那个!”“选最薄的那个!”“找有味道的!”台下的同学喊着。三位同学分别选中一个纸袋,第一位同学将纸袋打开是一袋废纸。第二位同学选的是糖果。第三位同学选的是一盒方方正正的东西,拿出来一看,“呀,是安全套”,这位同学马上把套子丢到袋子里,尴尬得背过身去。
现场同学一阵大笑,主持人娓娓道来,“所以,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量,还要充分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后果”。
游戏教育模式学生容易接受
这场活动持续了近2个小时。结束后,30位同学都填写了活动评估表,28位同学认为学到了“避孕”知识,20名同学选择了解了“性价值”。所有同学都肯定这种教育模式,认为“有趣味”、“容易接受”。
此次活动的设计者、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张碧红老师说,2003年底到2004年初,教育部门曾对仓山区所有大中专院校进行调查,80%~90%的学生认为爱情、性是大学生中最感兴趣的话题,而大学生对性的了解,大都从非正常渠道获得。“2003年底,我们开始试点‘同伴教育’的模式,两年来,从我们大三的学生中,发现同学并不会在公开场合羞于谈性。对性,同学们知道责任、安全和不去伤害他人。”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