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危害与心理卫生教育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11 03:08:53
据世界卫生组织透露“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时代”。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黑色预言。据我国卫生部透露,心理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居首位,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从70年代后期的7.3%,上升到目前的15.6%,心理患病率已过15000万其中还不包括未到医院疹治的人数。前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报告说: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如何防治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高校普遍开展心理疾病卫生教育活动。但是大部分院校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本文从陇东学院学生心理障碍性疾病的危害及诱因,对大专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卫生教育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
1、学生心理疾病症状及危害休 闲 居编 辑
对陇东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的学生占26%,已患有焦虑,抑郁等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占28%,两项合计54%,占全体学生一半。这表明在大专院校学生群体中也同样存在着相当大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给学生带来的精神痛苦和折磨,有时超过躯体的心理疾病,甚至影响着一生的生活,由于无知和人的习惯把心理疾病都冠以“精身病”的偏见,例如陇东学院某一名男生因生活习惯和其他同学有些不同,每天饮大量的水,口头长说,他爱好写作,而且已写了好几部小说,他有多么大的理想和抱负,将来肯定能成为大作家,但可惜他平时经常迟到旷课,上课不注意听讲,不交作业,考试门门不及格,甚至交白卷,这就被大多数师生视为患有精神病,时间以长也被家长误信,按精神病治疗,起结果该生被治成呆头呆脑,身体发胖,真的成了精神病。象该生这样的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反而误治,只能造成终生遗憾。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只有靠自己忍受,以致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使学生陷入焦虑、烦恼、孤独、恐惧等症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目前部分学生存在的精神低落、生活空虚、心理承受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下降、人际关系冷淡及说慌、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畸形消费等厌学现象和吸烟、酗酒及焦躁易怒、打架等违纪行为,即使明证。此外还应看到,如果学生的心理疾病在学校教育中得不到解决,不仅不可能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还有可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
2、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
2.1学习和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就业问题;经济能力四大压力。
2.1.1学习和生活方式:学生刚进校一段时间,身上还有中学生的学习好习惯,因此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认真,但是时间稍以长,就会受高年纪和社会不良习俗的影响,说什么只要有关系和钱,什么单位都能进,在校根本不用好好学习,“60分万岁,读书无用论”等、还有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在监考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收取学生一点小恩小惠,考试不及格笔尖一转不及格变成60分等这对学生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造成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缺乏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差,花钱无计划,常是自己处在各种困境中,丧失信心、忧郁苦闷。
2.1.2人际关系:金钱关系、裙带关系、故旧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被扭曲的种种表现,并由此引发出许多纠纷和犯罪行为,是不少学生对周围一切疑虑重重,封闭自己,如有的同学既渴望友情,想得到别人的真诚与理解,又对别人处处设防不愿奉献自己的坦诚,常常引起同学关系紧张和心理孤独。校园里谈论爱情,追求爱情,已不足为奇。但由于学生对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求爱方式等错误的认识和不良行为,是恋爱成功率极低,时常是悲欢离合,大起大落。恋爱是个敏感的问题,遭受挫折是学生产生强烈恐惧和不安,引发对外的报复和攻击心理对内自卑压抑心理。俗话说“人无完人”,有些生理上的缺陷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际交往,如:牙齿的缺损、癞子、歪头等,这些学生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就以牺牲交际为代价。例如我班的祝XX学生的额部因儿时被开水烫伤,样子很可怕,所以大一开学时很少说话,而且说话时总是低着头,祝 XX同学则由于慢性病而与同学很少在一起,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
2.1.3.个体生理特点的影响
过于孤僻内向的性格,一个人如果性格太内向,就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对外界事物的关心和兴趣较少,表现出孤独、冷漠的特点,自然就会影响到个体与他人的交往。我班俞XX就是一例,他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自己’书”由于性格的极度内向,使他由孤僻转到了孤独,由于同学关系的不和谐,其成绩也无明显提高;害羞心理,害羞心理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至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这一心理主要表现在女生上,传统思维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害羞,这是正确的,但我们的女生却把它当作普遍适用的“角色心理”,认为女生害羞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孤傲心理,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过于自信偏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屑与人交往,因而使人敬而远之,而他自己也容易孤芳自赏、落落寡欢。我班中也有这样一位学生,因小学、初中时养成的不良习惯,导致现在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只要别的学生稍有冒犯他,就蛮横无理;只要老师稍加批评,便会与老师争执,结果是同学不屑与他交往,在班中当然也没有什么地位了。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缺泛自信,过于自卑,总想到失败,难以在人群中发恽自己的优点和特点,总是畏首畏尾,丧失主动社交的热情和勇气,交往圈日益狭小而产生社交障碍。蒋XX,大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第一次期中考时,由20名跃居为第一名,但在以后的考试中只退不进,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一段时间里闷闷不乐,一个人在食堂、寝室、教室“三点式”生活。嫉妒心理,一个人是需要有嫉妒心的,可以催人奋进,但如果嫉妒心太强,往往当同学取得成功时,总想把他拉下马,甚至想把他孤立起来,诸不知,如果另外同学都取得成功,你把他们都孤立?这不是反而孤立了自己吗!势不引来社交障碍。猜疑心理,现在对他人不信任,猜忌心重,容易造成心理隔阂,难以与人相处。如我班一位女同学因苦恼重重跟我讲,一次吃完中饭刚进寝室时,原本在讲空话的室友们刚好讲完空话,于是她猜疑是在讲她坏话。事后一打听才知,她们根本没有讲她一句坏话。而其实这正是她由于猜疑心重而出现的怪事!
2.1.3就业问题:随着社会人才竟争日趋激烈,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双向选择”实际上是用单位有较强的自主权,即学生的“饭碗”是握在用人单位手里的,不能掌握个人命运是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面对职业意向选择的困扰和就业激烈竞争及对未来就业的担忧,尤其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前两三年毕业的学生还没有分配,这样是不少在校学生认为将来自己的命运意味着什么,心理焦躁不安,特别在高年纪更为突出。
2.1.4经济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经济收入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城市失业人数也急剧曾长,农民的温饱基本解决,缺钱仍然是大问题,特别是招生收费后,对一个农民和失业家庭来说,基本上是伤筋动骨了,对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家庭来说,已是债务高筑。这就必然使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抑郁心理。心理疾病是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互相引起的,所以上面讨论的四大压力毕竟还是涉及一些外在的东西,而引起心理问题的内在实质有深刻和复杂的多。归纳起来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四个方面因素。
2.2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因素
2.2.1社会因素: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背景,是由一些社会问题衍生出来的,是社会问题的特殊折射。当代作为具体的社会现实条件是我国改革与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商品意识、竞争观念,给社会注入发展的动力,对推进政治民主和发展经济建设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改革开放过程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腐败、享乐主义、短期行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及性自由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学生敏感的脆弱的心理受到冲击。特别是在如何做人这个问题的重大选择上,出现疑虑和无所适从,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价值去向的迷惘,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认识的模糊与混乱,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造成空间,烦恼和焦虑。
2.2.2学校因素:学校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不可否认,目前学校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成为学生许多心理障碍的诱因,具体表现为一是德育教学欠佳,如教学目标的抽象化,教学内容脱离教学现实,也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等。这种简单化、片面化,必然导致不可忽视的后果,一是学生对德育产生逆反心理;二是学生缺乏免疫力,面对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易产生困惑、失落和压抑心理。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学科的教育做用,审美作用和认识作用,对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提高产生的影响,不是一般学科所代替的。但是普通学科的教育强调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的有化,而对学生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领域的探索缺乏系统的指导,对学生需要的,如人的心理现象、情感问题、两性意义、人格完美、意志培养、心理障碍的克服及交往技巧等个性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也同样很少注意,致使一部分学生,专业学习十分优秀,但对人文科学的了解非常贫乏,这种畸形的知识结构,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正是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提高的原因。师生关系冷漠,今天在校园里,师生关系淡化、疏远而紧张,一些教师往往下课就走,与学生接触很少,一般不能和学生进行内心世界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对心理不适的学生,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有些教师如同路人一样冷漠,使这些学生错过心理疏导的最佳时机;有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对学生刻意挖苦、风刺,过早下定论等工作方法,导致学生紧张、压抑自卑。另外有些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塑造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学生管理偏重处罚,处罚在整顿学校秩序加强校风、校级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学生中产生的消极行为,相当数量不是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纪律作风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失衡所致,要解决学生长期积淀下来的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问题,不是仅靠一个指令,一纸处罚所能凑效。而且如果长期使用处罚,久而久之会把师生关系商品化、市场化,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孤独感,迷惘感和对抗的心理。三是校园文化单调,由于学校重视有形课程的作用,而忽视对素质培养起潜在影响的校园文化建设,如学校娱乐设施有限,各种有组织课外活动不多等,特别是双修日和节假日,不少学生心理空虚和孤独。四是后勤管理不当,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是学校食堂饭菜很难做到物美价廉,学生吃不好,吃不饱,必然会心烦意乱,产生厌倦学校和思想情绪,而其他后勤方面供应补给不及时,会造成学生的抱复心理,破坏公物等行为。
2.2.3家庭因素:家庭作为学生生活实践不可缺少的场所,对其个性和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养成颇大。而个性和生活经历等与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关。因此,学生进校后的心理表现,也是他进校前漫长家庭生活塑造的结果。家庭因素中,对学生影响最大要数家庭因素中,对学生影响最大要数家庭教育方式。现在学生鸡肠小肚,偏知放任,过分自信,虚荣心强,易怒等神经质毛病的,意志薄弱,挫折承受能力低,一遇到困难或复杂的问题就不知所措,出现焦虑情绪,以及在崇高与卑下,正义与不正义,是与非的混战中,放弃社会责任感遇到的良知的麻木心理,难道不是家庭不良教育方式结出的苦果吗?
2.2.4个人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作为外因能否引起或加重心理疾病,不但取决于其刺激的和持久的久暂,还取决于学生这个年龄层次特有的心理素质及个体的具体性格。处在青春的学生,虽然生理上为成熟高峰,但心理发育发育滞后;同时现在学生一般是在颇为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长大,社会生活阅历浅。这就决定了他的心理素质敏感而脆弱,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适应手段少,产生心理冲突而难以缓冲和解决,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很容易导致自卑自责,迟疑退缩,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个体性格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的性格,如过于敏感,脆弱与内向等,在不利的外界致病刺激下,较其它人易出现心理问题。随着大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大学生思想已经成熟,并有分析和判断能力,开始思考人生与社会,提出诸如“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理想”等一类问题,但由于在认知方面又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弱点,看问题具有片面性、盲目性,有时只凭自己的感觉和情绪,个人的愿望和爱好或社会上的时髦观点来认识社会上的人和事,决定取舍,因而长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反映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及时行乐,金钱至上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污垢思想侵蚀着他们的心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言过其实,当“碰到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分裂之际,常是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厌恶,悲观,失望的病态心理,坠入自卑,焦虑,孤僻的困境,有的学生滋生逆反心理,对一些正确的教悔,道德准则及规章制度反其道而行之,有的学生为了证实自我价值的存在,不是通过积极的自觉的途径,而是通过惹是生非,寻求惩罚,以引起人们的注目,显示自己的“聪明才干”,从而陷入空虚、彷徨。
3、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卫生教育的若干建议
导致学生心理疾病因素很多,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社会问题。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党内清除腐败,社会风气好转等,才能减少来自外界的各种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压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3.1调动各方面力量,逐步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支持系统
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在学校中不是孤立的机构,它是否能正常运转需要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应由校团委、学生会、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教务处、保卫处、后勤及医院联合组成,并与家庭社会发生协调关系。
3.2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
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实际上是素质教育问题,而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易被认定是心理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从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心理教育问题,使学生在德、智、体包括心理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水平。高校虽然有了心理教育与咨询的专门机构,但系统的科学开展心理卫生教育不够。而应该把心理卫生教育课纳入全校的教学计划。这是因为,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那么他的解决就不能超越于具体的现实社会条件。这就是说自我积极的适应性调整与推动社会的进步,必须是同步进行的。其实不少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都与学生缺乏心理卫生知识,不懂得进行心理调适有关,而心理疾病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自我努力,靠自我有效调节和支配自己,因此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应成为一向迫切需要做的工作。
3.3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卫生知识。
学校教育说到底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对心理疾病缺乏认识和存有偏见,则必将影响到学生对心理疾病的态度,并一扩大的形式再生产出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教师的问题,学生有病,教师应该“吃药”。因此,为了改变社会上对心理疾病的鄙薄看法,为了解决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卫生方面知识和掌握排解心理障碍的技能方法。学校拥有一大批懂得心理健康重要性,并能把有关理论与技能恰道好处地运用道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中去的教师。
3.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基础上,建立心理档案,以便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情况,按照问题程度的轻重分级分类,为育人管理和心理调试提供素材。
3.5.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对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施以重点帮助
3.5.1了解情况,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首先尊重、理解、爱护态度和学生交朋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在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遇到的困或。同时要义平等,同情、关切的语言晓之一理,动之一情,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3.5.2帮助指导,受之以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不良心理的(如宣泄、代偿、转移、升华、放松等),是他们善于控制自己,遇到挫折冷静分析,能自觉预防不良心理,保持良好的情绪以达到心理防卫的目标。对呈现明显临床症状的学生进行诊断与治疗。
3.6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适宜的外围活动。
对一些热点心理问题,举办时间短,有集体性的心理讲座;利用墙报,板报等多种形式,组织栏目,进行心理保健科普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即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给他们施展才能与合理竞争、参与及表达的机会,如开展各种体育及竞赛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及智力活动,使学生发挥特长,在参与竞争中得到自尊与自信,提高心理承受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美化校园,向学生推荐丰富的课外活动,加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