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精神赡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4-15 12:19:11
江西省进贤县一位名叫晏忠民的七旬老人,因为孤独向儿子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目的是要“逼”儿子回家看看他,为此他以“赡养费”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儿子,希望通过法院“强制”儿子回家。当他的愿望落空后,竟在法庭自杀,以极端的方式痛诉对亲情的绝望。
这起被称为“赡养第一爆”的个案,以一种恐怖的方式向社会提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在财富日渐丰富、保障逐步完善的当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休 闲居 编 辑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已经达到1.26亿,而且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那些无子女和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由于他们大多远离社会,有的已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空巢”率已经达到26.4%,而且这个数字正随着高龄化的到来而不断扩大。这些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孤独感充满了他们的暮年。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在“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基本需要满足后,就会追求“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较高层次的需要。目前,我国进入了初步的小康社会,老年人的吃饱穿暖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于是,随之而来的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显然,“赡养”的理念包含了经济赡养和精神赡养两个方面。
可是,就目前我国国情看,与“经济赡养”比起来,“精神赡养”的话题显得沉重。一方面,我国是一个重视亲情的国度,亲人特别是子女的关爱和慰藉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帮助所不能替代的。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子女在自身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下,难以照顾老人,将来的独生子女更将强化这一事实。一首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天下父母的心愿,也唱出了天下子女的无奈。
对晏忠民来说,儿子对他的赡养费没有少给,并且还专门请了护理员照顾他的起居,这样的条件在现阶段的农村应该算是不错的。只是由于晏忠民脾气暴躁,难以与人共处及儿子忙于生意,才造成了晏忠民晚年的孤独和凄凉,以致产生了畸形的心态。
晏忠民的悲剧警示世人: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需要亲情的抚慰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所以,晚辈不能以“工作忙”、“条件有限”为理由来推卸亲近老人、照顾老人、关爱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全社会也应当健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机制和场所,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寄、老有所乐。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