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世纪的儿童、青少年在明媚的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为纪念20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3-20 18:17:23
新世纪的儿童和青少年像一棵棵嫩绿的小树,正在在明媚的阳光沐浴下抽枝发芽,茁壮成长。他们的心灵体验着新时代的快乐,但有时也会因为各方面的压力遭受一些辛酸。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社会条件关系密切。尤其在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人们在心理上经受着强烈的、持续性的冲击和震撼,青少年也不例外。对青少年而言,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目前独生子女这个群体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的智力发育较好,但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两者交叉,构成了青少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条件,进而引发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决了我国进入了一个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每所大学每年都要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其中约有两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孤独感、自卑等。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主要原因分析,自1982以后,精神障碍取代了之前的传染性疾病因素,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目前国际疾病分类与统计中,除了注意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等统计事项外,特别注意疾病的伤残生命调整年和疾病的社会负担。前者注意个人因病导致社会功能残障而导致为社会服务的寿命缩短,后者强调疾病给社会带来的负担。据一项调查统计,精神疾病在我国的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20%。目前在我国大陆3.67亿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而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 在大中学生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攀比现象,同学之间,不是比学习,比健康,比人品,而是比谁有钱,比谁会玩,比谁能出风头,比谁穿的衣服贵,比谁的家庭背景好等。这种攀比,让我们不无担心地看到了青少年身上扭曲了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因此,儿童与青少年的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的精神卫生工作正不断得到加强。
实际上,儿童与青少年的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全国性的,而且也是全球性的。2002年9月,WHO开始启动儿童健康环境项目,制订了防止威胁儿童健康的策略,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在2003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WHO前总干事Harlem Brundtland在致辞中大力提倡确保儿童的健康环境。她指出每个儿童都有权利在健康的家庭,学校与社区中成长。儿童的未来发展—也是世界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他们现在享有良好的健康,而对儿童健康潜最大的威胁,却是来自被认为最安全的场所——家庭,学校与社区。
为了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卫生部疾控司、教育部社政司、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发起的心理阳光工程于2004年4月2日在北京启动,宗旨在于提高青少年精神卫生意识、促进心理卫生工作。同时,卫生部宣布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主题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行为问题,这是最轻的一类心理偏常,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二是人格缺陷,是指一些青少年在人格发育和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格特征和结构的偏异,比如自卑、冲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三是心理障碍,主要是学校适应障碍、考试综合征、神经衰弱等。四是心理疾病,如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癔症、精神分裂症等,往往是儿童与青少年多发的心理疾病。针对上述四类心理问题的处理,需要分门别类地强调主要的参与者,例如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和人格缺陷, 需要家长、教师,关心和指导,对心理障碍的矫治,主要是家长、教师、心理卫生工作者(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的责任。对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精神科医生是主角。当然,全体儿童与青少年的茁壮成长,要靠家常、教师和全社社会的细心呵护与支持。
请看一个阳光少女以“成长中的我”命题的自述: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新一代八九点钟的太阳。体味着成长的快乐与辛酸;我,一棵嫩绿的小树,正在抽枝发芽,正在茁壮成长。
瞧,小时候的我是捣蛋包。
夏天回老家,要在泥塘中打滚,哭着喊着要当泥娃娃;跟随爸爸去工地,要在煤山上攀岩,差点被铲车当作煤球铲去充当祖国“栋梁”;妈妈牵着来到医院,偷偷拔下护士阿姨的针头,说是要去给布娃娃注射激素;冬冬走在雪后的大街上,要给松树伯伯们刮胡子,拍掉它一身的积雪,要给同游的妹妹梳妆,用“连珠炮弹”把她妆扮成“雪人”……
看,上了小学的我是乖乖女。
干干净净的书本,发下来的第一天,就包好书皮,整整齐齐地塞进书包里;课上正襟危坐,时不时开动脑筋,举起右手响亮地回答问题;跟着妈妈去菜市场,挑这挑那,打价还价,精明得像个“小算盘”、“小管家”;电视机前端着画板.绘出一幅幅蓝天白云,描下一张张唐老鸭和米老鼠......
瞅,步入中学殿堂的我是佼佼者。
学生成绩榜上前几名的位次,你会发现我的姓甚名谁,可不像五柳先生,“亦不详其姓字’;辩论会上的侃侃而谈,伶牙俐齿,虽说远不如韩愈议论之雄辩,却也有理有据,针锋相对;竞赛场上,从容镇静,相信水滴石穿,铁杵磨针,因而“不自限其昏与唐,力学不倦”运动场上,扬长避短,以“浓缩的就是精华”自励,亮出自我风采……
今天,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阵势,曾感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忆往昔,我有童真的烂漫,有学习的刻苦,有经验的积累,有风采的展现。成长中的我,羽翼逐渐丰满,既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又有搏击风浪的坚强后盾,我,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沐浴着春风,我加快了成长的脚步……
再请看美国的精神卫生纪实小说“让声音停止”一书的主角,一位心理疾病患者肯恩的成功之路。他在一九六二年十月的一个夜晚,毫无预警地听到了一个陌生的声音:“去自杀——烧了自己”,当时他才十四岁。在一九八九年初,一位美国精神科医生见到肯恩时,他在旧金山街头流浪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精神病患者。然而,数年後这位精神科医生在纽约协助制作一支关於精神病康复的录像带时,再次见到肯恩时,发现肯恩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聪明异常,思虑周到,谈笑风生,一点分裂症的迹象都没有。这时的肯恩创辨并担任总编辑的报纸…纽约之声…(New York City Voice),已经成为一份广为流通的精神卫生教育性刊物。肯恩致力于改变美国社会对精神病患的看法,由於康恩的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他获得了一九九九年的克利福奖,美国精神卫生杰出贡献的最高荣誉奖。
肯恩得到的治疗在现代称作全程综合治疗。这种治疗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给予药物、心理、康复等三种措施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使肯恩和许多精神病人一样恢复健康。值得指出,在上世纪九O年代许多针对重大心理疾病的药物被开发出来了。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物不但副作用小而且使愈来愈多的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能够重回社会生活,而且使一些发病十多年的老病人也能开始重建新的生活。就像肯恩,因为药物、心理和康复的综合治疗使他重新工作,使家人和社会欣喜地看到病人从脱离社会十多年後又重新回归社会。
我们希望通过以上两个实例,对社会各界有所启发,促进精神卫生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精神卫生,首先,建议要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的常识,提高他们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其次,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需要,组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主体活动。比如在中小学可以组织讲座、游戏、参观、个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还可利用板报、展览、咨询电话、校园网络等多种手段,使学生认知上有调整、情感上有体验、行为上有尝试。第三,创设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第四、发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机构,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服务。第五、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对儿童、青少年的针对性干预至关重要。我们满怀信心,通过共同努力,让新世纪的儿童、青少年在明媚的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
休 闲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