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血型可以改变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9 17:29:02
>>>>>>>>提问休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从胎儿孕育之日起,人的血型就确定了,而且从出生到生命终结,血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的血型也可能发生改变。那么,这种改变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改变血型的原因、条件和环境是什么?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改变?说实话,这些都是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因此需要从最基础的血型和血液学知识来探讨。
血型与血型种类
我们所说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红细胞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192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如果按血液中红细胞所含抗原物质来划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输血而频频发生的血液凝集导致病人死亡的悲剧。
具体的区分是,以人血液中红细胞上的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来定型。一个人红细胞上含有A抗原(又称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又称凝聚素)的称为A型;红细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的称为B型;红细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无抗A、抗B抗体的称为AB型;红细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体称为O型。
19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向全球推广认同和使用A、B、O、AB四种血型,这也就是传统的ABO血型分类。由于在血型发现和分类上的贡献,兰德斯坦纳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被誉为“血型之父”。
但是,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们发现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1940年兰德斯坦纳和韦纳又发现了RH血型,到1995年,共发现23个红细胞血型系统,外加一个低频率抗原组、高频率抗原组和尚未形成体系的血型集合,抗原总数达193个。后来法国的道塞特于1958年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种HLA特异性血型,HLA等位基因已达503个。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后陆续被发现。
所以粗略地讲,人类现在的血型分类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种血型系统。而在今天,在生活和医疗中应用最广的当然要数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两者与输血和妊娠密切相关,后者与器官、骨髓和干细胞移植密切相联。
干细胞移植后血型改变
一个人的血型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终生不会改变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个人的血型却可以发生改变。而第一个可以改变血型的特殊情况就是,移植了骨髓干细胞后的变型。一个人如果患了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机体的造血功能减弱和遭到破坏,而人的造血功能是骨髓中的干细胞来完成的。患者造血功能受到破坏,说明其造血干细胞出现问题,所以需要移植他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这样移植骨髓干细胞后,患者(受者)的血型就可能会改变,接受骨髓移植后受者的红细胞血型会变为供者红细胞血型。比如供者是A型,移植后不论移植前受者是哪一种血型,都会变成A型。200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和血液病医院的研究人员就发表了30名病人干细胞移植后血型发生改变,并探讨相应的输血方法的论文。
既然血型是终生不变的,为什么干细胞移植后会发生血型改变呢?而这种改变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呢?其原因在于,对患者移植骨髓干细胞主要是通过HLA配型来进行的,所以受者与供者之间的ABO血型不合也可以移植。但是,移植骨髓后,由于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功能逐渐退化以致完全丧失功能,患者的红细胞不断衰亡,就由移植进的供者的干细胞担当起了造血功能,于是患者的血型慢慢变为供者的血型。
那么,这种血型变化是长久的还是短期的呢?如果受者的造血功能被移植进的供者的骨髓干细胞完全或大部分替代,那么这种血型的改变就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除非受者自身的造血功能得到恢复,并在造血中占主导地位。
血型短期的或不彻底的改变
还有一类血型改变是临时的或不彻底的血型改变,因此从本质上看,还不算是血型改变。这种临时改变血型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婴幼儿发育还未成熟、患病尤其是患癌症、输血、服药以及接受放射性治疗等,都可以短期内改变或表面上改变一个人的血型。比如,一名病人如果短时期内大量输注右旋糖苷等胶体溶液,这时溶液中的胶体分子就可能吸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可以使服药者原有的红细胞的抗原发生改变,也就引起血型的改变。
另一个短暂改变血型的例子是肿瘤患者。首先,如果他们接受放射疗法,大剂量的放射线辐射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和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变化,从而造成血型改变;其次,由于肿瘤本身的原因可以造成红细胞抗原的变化,或使红细胞上抗原的抗原性变弱,在检测时表面上也好像产生了血型改变。但这种血型改变仅属表现型的改变,不是基因型的变异。
比如,一名39岁的男性患者在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后一个月,血型由原来的O型转变为B型,因此在治疗时由过去输O型血到后来输B型血。而另一名16岁的男性少年在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后四个月,血型从过去的O型转变成了B型,对他的输血治疗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但是,这类血型改变都是短暂的和不彻底的,病情得到控制后血型就可能再次变回原来的血型。
改变血液血型及其他
除了上述原因,迄今还没有看到有其他方式改变人的血型。虽然研究人员在尝试改变一个人血型的方法,但迄今仍然没有突破。但是,现在有一种不是改变人的血型而是改变血液血型的方法,例如,把抽出的B型血改变成O型血。
我们已经知道,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血型,这些抗原其实就是一种多种糖链结构。其中O型血的结构成分最简单,B型血比O型血多了一个半乳糖,而其他血型又多了一个到几个糖链。如果把几种血型的基本结构比喻为一棵树,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像一棵树上长出了不同的枝桠,只要把这些枝桠剪掉,就能转变成O型血。 比如,B型血比O型血只是在红细胞表面最外端多了一个半乳糖,利用一种酶就可以把这个枝桠剪掉,使B型血转变成O型血。
另外,血型与性格分类之说已经流行了很多年,比如认为O型血的人开朗活泼,AB型血的人内向阴沉。其实迄今为止,根本没有什么严格的科学研究证明血型与性格有必然的联系,血型与性格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和客观存在,各自有其规律和应用范围。性格、个性、气质等是由遗传和后天习得所养成的。在遗传因素上,决定性格的主要是神经类型,而神经类型则是由体内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分泌的多少和快慢等,以及体内各种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如肾上腺素、雄激素、雌激素的多少等所决定的。而后天的习得主要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所获得的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教育是使一个人形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因素。
但是,血型全部是由遗传而成,而这种遗传则是由基因决定一个人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上的抗原,从而形成独特血型。而决定血型的基因决不可能等同于决定人的神经类型的基因和主管各种神经递质以及各种激素的基因,它们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