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小儿脑瘫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1-06 08:56:34
脑瘫又称脑性瘫痪,是指婴幼儿在脑未发育成熟之前,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造成以非进行性中枢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言语、情感、行为等障碍的综合症候群。
目前,国内外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大多采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手段与手法矫治相结合,它是脑瘫康复的有效途径之一。脑瘫的康复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手段,至始至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不正常用力,也就是用反劲。即该用劲的地方用不上劲,不该用劲的地方乱用劲。这是由于中枢神经传导失控,神经传出或传入与肢体肌肉的运动不协调,才产生不正常用力。二是异常姿势,不正常用力越严重,异常姿势越明显病情就越重。不正常用力和姿势异常成正比。这两个问题能够缓解,临床上就出现疗效,这两个问题能够解除,脑瘫就能康复。
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恢复四个力,即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支配能力。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60%)主要是平衡能力差;手足徐动型脑瘫和混合型脑瘫(占脑瘫患者总数20%)主要是控制能力较差;共济失调型脑瘫(占脑瘫患者总数的10%)主要是协调能力差。
康复训练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是以小儿生理学、神经精神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采用运动疗法和肢体功能训练来实现的手法治疗,它是在传统导引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脑瘫的治疗必须是全方位的整体考虑,按小儿运动功能发育程序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并通过治疗医师双手在患儿身上作适当的手法来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这种训练是按照小儿发育程序来进行的,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蹲起、上下台阶八大功能进行手法治疗,须按照由粗大到精细,从上到下,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原则来进行。在纠正脑瘫患儿所存在的异常姿势方面,要通过手法使运动疗法与手法矫正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康复训练。
在治疗前,应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除按康复常规评估外,还应按照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程序进行评估。这样既有对初期反射和自动反应的评估,又有以运动发育标志来划分阶段性评估。
剪刀步、足下垂,是小儿脑瘫常见的两个临床体征。造成这两个体征的原因是:一、原始反射未消失,正常反射未建立;二,不正常用力引起;三,由挛缩引起。患儿在用力或运动时出现剪刀步、足下垂是由不正常用力所致,在训练中用手法一般能矫治。患儿在放松或运动状态下出现剪刀步、足下垂,而被动运动时这种症状就会消失,这是原始反射没有消失引起。在放松情况下仍有明显的剪刀步、足下垂,被动活动也不能缓解者,是由肌肉挛缩引起,可采取促通经络按摩法来矫正,一般需1-3周。
一个坐位平衡很好,会爬、会翻身的患儿,如能配合医生的治疗,60%的患儿3个月就能独立行走。但多数患儿开步容易,走好难,需要长时间重复练习,运用摇运法每天按摩各关节20分钟。姿势纠正越好,脑瘫患儿生存的质量就越高,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就越强。此外,单纯的运动功能恢复还远远不够,必须肢体康复与智力、语言康复同步进行,才能使患儿真正地康复,为家庭与社会减轻负担。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