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药企专利战多起来的现实意义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3-29 09:28:12
近日,W公司总经理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包括国内4家著名医药企业在内的全国11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公开声称其准备生产和销售的抗生素药品――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构成对W公司的专利侵权,意欲上诉至法院进行反侵权诉讼。据了解,目前已经有3家企业提出不侵权诉讼,其他一些厂家也将陆续在当地提起诉讼。
这对中国制药行业而言算是一件稀罕事,因为即便是从去年始,中国制药行业的专利纠纷逐渐多了起来,但这些纠纷都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的纠纷,国内制药企业之间在专利领域基本上可以说是风平浪静。这次专利之争可以说是近年来国内制药企业之间纠纷闹得最大的一次。看来一向对专利并不注重的中国医药企业总算是有点觉悟了,维权意识在增强。就这一点而言,笔者倒认为类似的纠纷越多越好,这一来能给那些至今还没有意识到专利重要性的企业以警示,二来还可以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供国内企业学习。
其实对国外制药企业而言,专利纠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一个新药的研发过程都能遇到一些专利问题。跨国公司都是以专利药为主,专利制度对他们而言,就像保护伞一样,所以必须时时刻刻得到重视,因为新药的研发动辄要投资上亿美元的研发资金,如果企业在专利保护上出了问题,对企业可以说是致命的损失。
中国制药企业自身发展不足决定了它们的专利意识相对较弱。他们大多依靠生产仿制药生存和发展,大部分产品都是过了专利期的,所以引发专利纠纷的导火索不多。另外,中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药品保护才真正和专利接轨,这也造成了国内药企的专利意识比较薄弱。拿本次专利纠纷来说,据笔者了解,其实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未必不知道专利的重要性,但他们中却有人说了一句很有江湖气的话:大家都有饭吃就行了,不要断了别人的财路。还有一位老总曾私下里说,W公司当初申请这个专利时,其实开始也是闹着玩的,没想到后来动真格了。
从这里,中国制药企业在专利方面的欠缺可见一斑,因此在国际市场吃亏也就顺理成章。说到此,业内人士大概都记得一个足以警醒国人的事:抗疟疾新药青篙素本是中国医药界的重大发明,因为没有及时申请专利,被国外企业抢注,导致我国每年的出口损失高达2亿~3亿美元。
有资料表明,我国医药领域存在着医药专利申请数量少、发明专利更少、专利水平不高的状况;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医药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却越来越多。目前在我国1万余件药品专利中,80%为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所有,其中又有90%以上为发明专利。
由于国内企业对专利意识淡薄,对专利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视和培养都不够,致使我国医药领域专利人才严重缺乏,很多企业在专利纠纷面前总感觉力不从心。
还是以本次专利纠纷为例,W公司获得了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组合物专利,但没有生产批文,而纷争对方有生产批文却没有产品专利,于是他们之间的争执便显得异常激烈。据说这些企业也曾发现了专利漏洞,但W公司熟练地依靠专利规则延缓他们提出的无效请求,一招一式都是跨国企业的常见套路,可见其对专利规则的钻研之深。
笔者认为,在专利保护方面我们应该多向国外的企业学习,加大对医药企业专利代理人或专利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使医药专利工作能由专利代理人和专利律师来承担。(作者:陈国东)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