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学的发展和充实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5-14 21:47:27
此指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段历史时期。东汉时期传入的佛教与在秦汉时代就盛行的道教,在这个时期极为盛行。一些著名的医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就是道家。魏晋时期,统治者把道家学说作为统治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从而使老子养生之说也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自隋王通提出儒佛道“三教归一”的纲领后,唐代的统治阶级就把儒、佛、道三教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儒、佛、道三家著作中的养生内容,被当时的医家和方士所继承,并巧妙地加以融合、发挥,从而使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充实。
葛洪养生说。葛洪是东晋著名医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其一生主要是在炼丹及从事医药的实践中度过的,著《抱朴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养生学家。他首先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葛氏非常重视节嗜欲、保性命的养生法则,他说:“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耳”。至于养生功法,他认为以轻便易行、有益身心为原则,不必拘于时辰、名物、身姿,“或屈伸、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但觉身体有不利则行之”。此外,葛氏还继承秦汉诸家的养生学思想,强调精气对养生防衰的重要作用,提出“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从上可知,葛洪虽以炼丹著称于世,然其养生思想非止一端,为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休 闲 居编辑
陶弘景的养生说。精于医学,通晓佛、道,“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梁书·处士传》),后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他辑录了“上自神农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益于养生者”,撰写了一部《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在养生理论和方法上,都比前代有所发展。由于养生得法,终年81岁。《养性延命录》的主要养生观点如下:
首先他继承了《黄帝内经》里“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认为天地自然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指出人体“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并引用《妙真经》等书的论述,精辟地阐明了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养生的理论认识。例如,《养性延命录·教诫篇》里说:“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个口号使人们认识到养生过程中努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完全可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他还认为,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形和神,“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他把调神、养形作为养生的“都领大归”,这与《黄帝内经》中关于“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次,他收录了梁代以前各类书籍所载的养生法则和养生学家的方术,可概括为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等六个方面。尤其是在气功导引方面,陶氏集合了古代练气功诸家的大成,提出一整套的方法,如书中记载:“常每旦啄齿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弥佳,令人齿坚不痛。次则以舌搅漱口中津液,满口咽之,三过之。次摩指少阳,令热以熨目,满二七止,令人目明。每旦初起以两手叉两耳极上下热挼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级势抬头一七,令人气血通,头不迫。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以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这个周身按摩的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接受,因而流传下来,直到清代,甚至20世纪初期的一些养生书籍中都记载着这个方法,可见影响之大。总之,《养生延命录》对于推动养生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始入中国,明帝首创白马寺以居之,自是佛法兴而僧徒渐盛,至东晋南北朝,佛和道则成为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佛学的传入,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佛学本身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彻悟成佛”,然而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进行修炼,所以佛学中也含有与佛教教义结合在一起的有关养生健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又如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为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此外,佛学讲究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其寺院地址的选择多为环山傍水,山清水秀之处,既是佛教修行之处,又是养性怡人之环境。还有,佛家的不少戒律,是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这种思想融入养生学后,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养生学“固精”、“节欲”、“养神”的内容。
唐代名医孙思邈养生说。孙思邈,陕西耀县人,集前代医、道、佛、儒各家养生之说,加上自己数十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学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突出贡献如下:
第一,认为人之能否延年益寿,与能否有效地预防疾病、推迟衰老有密切关系,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
第二,奠定了我国食疗食养学的基础。如他明确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道,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益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病者,可谓良工。”可见,孙氏认为饮食是防治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分为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其中大部分是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该书又列“补益”专项,对病后虚弱、年老体弱者,提供了不少有益方剂。
第三,强调性的卫生。他认为既要适当节制,又勿强忍硬抑,如他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里说:“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为了防止性生活不当引起或诱发某些疾病,还明确指出:“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千金翼方、养性禁忌》)。
第四,重视妇幼保健。他破历代医书之惯例,在《千金要方》一书中,首例妇科三卷,次列儿科二卷,除疾病治疗外,对妇幼保健的论述甚详,称得上是世界上从社会角度强调妇幼保健的第一人。
第五,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孙思邈认为导引、吐纳、按摩等并非少数隐士、佛、道所行的神秘之法,一般人均可进行。他说:“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健康便为常然。”
从上可以看出,孙思邈不愧是个养生大家,其主要著作《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几乎概括了过去与当时的主要养生论述,同时还引进了国外的养生资料,因而成为研究宋代以前的有关养生方面的重要著作,是我国养生发展史上有价值的医学文献。
至今尚存的养生学专著,以这一时期为最早,有晋许逊《灵剑子》,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隋巢元方《巢源补养宣导法》,唐王煮《外台辑养生导引法》等,共十一种。其书佚存目者,尚有张湛《养生集要》、王仲丘《养生纂录》、高福《摄生录》、郭雯《摄生经》、斐煜《延寿赤书》。郑景岫《四时养生论》、穆殷《四气摄生论》等七种。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