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71有没有好的根治办法啊?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7-10 10:35:25
>>>>>>>>提问休 闲 居 编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本人辨证治疗本病多例,效果不错。
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 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
足口病(EV71)临床表现
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手、足、口及皮肤、黏膜出现典型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并伴有卡他性症状。
1)典型病例: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在38?C左右,持续2~3天,少数病人3~4天以上。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几乎都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口腔黏膜溃疡疼痛,患儿有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 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手足远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一般无疼痛和痒感,愈后不留痕迹。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
2)不典型、散发型病例:出疹只表现在患者身体某一个部位上,斑丘疹或疱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检查。
3)合并症:有的可合并心肌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肺水肿等,但以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最为 常见。
发病季节:全年都可发生,以4~9月多见。
那些人容易感染:5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婴幼儿。它是一种儿童传染病,传染性强。一般通过患儿接触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亦可造成传播。
怎样预防:1)饭前便后要用洁净水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2)室内应经常通风,做好家庭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小孩的衣物等要经常日光晾晒:
3)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还应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4)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单位应每日晨检,发现疑似病人时应敦促家长带小孩就诊。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