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前段时间被诊断为心肌受累(乳酸脱氢酶高)因而吃药疗养心肌,最近化验乳酸脱氢酶数值正常,可是a——羟丁酸脱氢酶却超标了�
人气:
42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12-11 16:40:44
>>>>>>>>提问
孩子前段时间被诊断为心肌受累(乳酸脱氢酶高)因而吃药疗养心肌,最近化验乳酸脱氢酶数值正常,可是a——羟丁酸脱氢酶却超标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用治疗吗?医生说这项是确诊冠心病的,儿童会的冠心病吗?
>>>>>>>>休闲养生网回答:休 闲 居 编 辑
我先简单说几句话,后面的理论你不一定能看得懂。是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肌受损?那a——羟丁酸脱氢酶没什么意义的,目前临床很少应用这些检测手段了,关键是准确性不高。儿童有冠心病?可能性很小的。就是成人有冠心病,“a——羟丁酸脱氢酶”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的,冠脉造影才是确诊成人冠心病的金标准。我的建议:转院换医生,那医生的水平……
心脏损伤时的血中生化标志物检测值异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心肌细胞损伤后,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使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逸出,最后能在血循环中被检测到。1954年发现谷草转氨酶(GOT,现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AMI时出现增高。这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心脏生物标志物。随后的半个世纪中,临床医学(包括临床心脏病学、急诊医学和临床检验医学等)
究人员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先后发现了许多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心脏生物标志物。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诊断AMI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心脏生物标志物是以AST(旧称GOT)、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及其MB同工酶(CK-MB)等组成的心肌酶学检测项目组合(俗称“心肌酶谱”)为主要代表,测定的主要是这些酶的活性,检测结果常以U/L为单位。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美部分心脏病学的学术团体共同制订了诊断AMI的3条标准,包括胸痛等临床症状、心电图(ECG)异常改变(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主要是CK-MB)的异常增高,3条中符合两条即可诊断为AMI。随后的临床实践发现,胸痛等临床症状、ECG异常改变以及心肌酶的异常增高在AMI时的临床灵敏性和临床特异性并不尽如人意。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发现,约有25%的AMI患者发病早期可以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3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心肌损伤的血液生化标志物已从早先的以检测酶活力为主的AST、LD及其同工酶、CK及其同工酶等酶学标志物发展到目前的以检测蛋白质量为主的多种早期标志物(如肌红蛋白,糖原磷酸化酶BB同工酶,脂肪酸结合蛋白等)和确定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cTn),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更趋增强,分析技术更趋成熟,测定方法更趋简便,检测时间更趋快速,在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等诸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这些新的灵敏、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尤其是cTn)广泛应用,AST、LD及其同工酶以及β-羟丁酸脱氢酶等在诊断心脏疾病时已逐渐少用以至不再应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