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癌术后用中药可否抑制癌细胞,如果不做化疗是否会马上扩散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12-31 09:50:36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
【概述】
胆管包括肝门部胆管、肝总管、胆总管区域内的原发性癌肿,约占尸检查的0.012%~0.85%。国内一组1 112例胆道手术中,胆管癌28例(占2.5%)。发病年龄与胆囊癌相似,平均年龄稍低。在性别方面,男性稍多,男女之比约为3:2。
胆管癌约1/3~1/4合并有结石。根据癌肿部位常分为肝门部胆管癌、胆管中部癌及胆下端癌。肝门部胆管癌系指左右肝管主干及其与肝总管汇合部的癌肿,约占胆管癌的1/3~1/2,多发生于左肝管,癌肿常向对侧肝管及肝总管浸润。胆管中部癌多位于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交接处。胆管下端癌主要指胆总管下端癌,多归于壶腹部肿瘤。
【病理、分型】 休 闲 居 编 辑
胆管癌的病因至今未明。多数人认为诱发胆囊癌的因素也可诱发胆管癌,但胆管部与胆结石之间的关系不如胆囊癌那样明显,约1/3~1/4合并有结石。
胆管癌以腺癌最多见,鳞状细胞癌及肉瘤非常罕见。腺癌可分为乳头状腺癌,粘液样腺癌和硬化性腺癌。胆管癌的体积一般不大,但常较早浸润到整个胆管壁或突出于管腔内,形成环状狭窄,导致胆管梗阻而出现黄疸、出血及感染症状。胆总管、胆总管癌大多局限于原发部位,肝门癌常向对侧或肝总管扩散。胆管癌常较早浸润肝脏和局部淋巴结,其次为胆囊、腹膜表面、胃肠道浆膜面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再次为胰腺、膀胱、直肠凹等处。无一例因癌肿广泛转移而死亡,主要死亡原因均因胆管梗阻合并感染。硬化性胆管部为高度分化的腺癌,并有大量纤维组,只增生,使管壁硬化、变厚、变形、变细。加之病变缓慢,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常因胆管炎反复发作,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晚期可有肝功能损害,影响凝血功能。
【临床表现】
不论在哪一部位的胆管癌,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伴有上腹部不适的进行性黄疸、食欲不振、消瘦、瘙痒等。如合并胆结石及胆道感染,可有发冷、发热等,且有阵发性腹痛及隐痛。如位于一侧肝管癌肿,开始常无症状,当影响至对侧肝管开口时,才出现阻塞性黄疸。如胆管中部癌不伴有胆石及感染,多为无痛性进行性阻塞性黄疸。黄疸一般进展较快,不呈波动性。检查可见肝肿大、质硬、胆囊不肿大。如为胆总管下端部,则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如肿瘤破溃出血,可有黑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贫血等表现。
【诊断】
临床诊断胆管癌常较困难。多因出现阻塞性黄疸后才确诊。近年来用B型超声、十二指肠低张造影、ERCP及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等检查,对诊断帮助较大,尤其是后两种方法,可以明确诊断及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此外,在通常的胆道手术中,尤其是"硬化性胆管 quot;、"良性狭窄"手术时,应重视探查和活检。如切开胆管发现管腔变窄、搔刮易出血或可刮出坏组织时,均应作病理切片检查,以免贻误胆管癌的诊断。
【治疗】
胆管癌的手术方法因肿瘤部位不同而各异。位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较困难,预后最差。切除率远较中、下部胆管癌为低,约10%~30%左右。但近年来有高达90%以上者。大部分肝门部癌多已不能切除,用T型管、Y型管或V型管引流胆汁,以减轻黄疸和控制炎症,遭到配合化疗、放疗及中药治疗。诊断较早、全身情况良好者,可将部分肝管和肝外胆管切除,并作胆管空肠吻合术。如一侧肝管病变范围较广泛或已侵犯肝组织时,或切除一侧肝组织。近年来有人认为肝门部癌根治性手术应包括肝尾叶、肝外胆管和肝实质以及邻近淋巴结的切除。
位于胆总管下端的癌肿,由于黄疸出现早,肿瘤发展慢,淋巴转移亦较晚,故手术切除率常较高。如病人全身情况许可,又无腹水及远处转移时,应积极手术治疗。如能手术切除,则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否则,作胆囊空肠吻合术,以解除黄疸,减轻苦。
胆管癌的中医中药治疗原则,大致与胆囊癌的治疗原则相同,主要也用开郁散结法、清热化痰法和健脾利湿法。有关中医中药的治则,可参考胆囊癌的用法。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