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简约时髦,套装配色3...
·俏佳人 冬装搭配法则
·一网友的参赛作品
·明星时尚型巧搭配
·Biker Jacket短褛
·风情万种 披挂在烂漫...
·儿童服装也得"扫盲"
·2003年发型趋势
·旗袍丝语
·短裙+长靴 秋天的一抹...
·女性之美从远古走来
·时尚与古典 融合一切...
相关文章
·雅致提花,女人的时髦...
·华丽VS帅气的牛仔
·行为七禁忌,着装不露...
·可爱美丽裙装搭配
·明媚生活空间,浪漫OL
·暖意冷冬,羽绒时髦款...
·千姿百媚的绣花鞋
·寒冬靓裤 超实用搭配
·做个冷艳奢华的蛇蝎美...
·秋冬寒意呼唤皮草温情...
·丝巾结出绕指柔
·金饰年华 新派潮流
推荐文章
·Officen男士选衣方案...
·扮靓高招流行装束
·今春尽展复古图案风情...
·唐装不该昙花一现
·流行元素优雅现身说法...
·今夏 胸涌内衣秀
·穿出自我 流行不盲从
·今冬男子的时尚着重点...
·从服饰看历代审美风尚...
·新世纪美女内衣搭配
·各种材料的服装洗涤要...
·穿上五分裤,给你十分...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居 >> 情感空间 >> 时尚文化 >> 

不拘一格说便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15 21:22:15

    祭服用于祭祀,朝服用于朝会,公服用于公务,这些服饰都是礼服。与礼服相对的服装叫便服,它是帝王百官及士庶百姓平常家居时所穿的衣服。

  便服也称“便衣”。《汉书·李陵传》:“昏后,李陵便衣独步山营。”《宋史·舆服志》:“朝章之外,宜有便衣。”这里的“便衣”,都是相对礼服而言。这和我们今天称不穿制服执行公务的公安人员为“便衣警察"是一个意思。在古时,人们习惯将有官之人退朝闲居称之为“燕居”,因此,也将便服称为“燕服”。《诗经·周南·葛覃》有句云:“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汉毛亨注:“私,燕服也。妇人有副袆,盛饰以朝事姑舅,接见于宗庙,进见于君子,其余则私也。"这里的“燕服”。就是指贵族妇女的便服。 和燕服含意相同,古代也有将便服称为“野服”的,如宋人王进之《送僧归蜀》诗:“东君私我此身闲,脱却青衫野服更。”这里的“野服”,通常指官吏便服,即在野之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朝、野之别,所以也用不着这么称呼。当然,也有将农人、渔夫称之为“野人”的,“野人”之服,有时也叫“野服”,但和前者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休 闲 居编辑
  由于便服是家居之服,所以受制度的约束比礼服要小得多,俗话说:"只有百年不变之礼,断无十年不变之俗",祭服、朝服和公服是礼制的产物,所用质料、色彩、款式和纹饰等都有统一的规定,一有变动就会影响到全国,因而变化不是很大。便服就与此不同,它是人们的家居之服,基本上不受礼制的制约,所以形式多样,变化无穷。影响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风尚的变迁。 在深衣出现之前,人们的衣服多制成两截,不论是朝祭之服,还是家居便服,都由上衣和下裳组成。深衣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服装形式。但最初并不作为礼服,而是以便服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其形制简便,穿着适体,后渐渐演变为一种礼服。

  在深衣的演变过程中,大抵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先是采用曲裾;当人们的内裤得到完善之后,进而发展为直裾;以后又从直裙发展为襜褕和袍,袍和襜褕并行了一个阶段之后,则替代了襜褕。 袍是一种长衣,通常制为两层,中纳绵絮,最初被当作内衣,穿著时必须另加罩衣。

  《礼记·丧大记》:"袍必有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到了汉代,人们在家居时,可以单独穿此,不需要另加罩衣,只是为了美观和增强衣服的牢度,特地在领、袖、襟、裾等部位缀以缘边。随着时代的发展,袍的款式不断变化,装饰也更为精美,到东汉时,已经成为新娘出嫁时必备的礼服,不分尊卑,都可穿著。因为变成了礼服,所以颜色和装饰上有了规定,以别等差。如《后汉书·舆服志》记:"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缘袍。特进、列侯以上锦缯,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练,采九色,禁丹紫钳,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贾人,缃缥而已。"贾人即商人,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规定商人家的女儿出嫁,只许穿浅黄及浅青两种颜色的袍服。

  袍由内衣变为外衣,正值襜褕的流行时期,由于袍中纳有绵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在式样上较多倾向于襜褕,时间一长, 襜褕和袍被融合成一体,变成一种服装,不论有没有绵絮,统称为"袍",襜褕的使命便告结束。

  袍服取代襜褕之后,用途变得更为广泛。上自帝王,下及百宫,礼见朝会都可穿著。《后汉书·舆服志》中就有这方面记载:"乘舆〈皇帝〉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魏晋以后此风愈炽,据《旧唐书·舆服志》记:"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也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官吏公服也用袍制,并以袍色辨别等差。袍服虽然被用作礼服,但土庶百姓仍可穿著,只是质料较为粗劣。史籍中常出现"绨袍"、"麻袍"、"布袍"等名称,就大多指百姓所穿之袍。 在汉代,凡被称为"袍"的衣服,基本具备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采用交领,两襟相交,垂直而下;

  第二,质地较为厚实,有时还纳有絮绵。

  第三,衣袖宽大,形成圆弧,至袖口部分则明显收敛,以便活动。在汉魏时,社会上还出现一种新的服装,这种服装的特点和袍恰好相反。袍以交领为主,它则以直襟为主;袍多采用双层,它则制为单层;袍服袖子呈圆弧型,它则呈垂直型;袍的袖口窄小,它的袖口则非常宽敞,这种服装,被称为"衫"。 由于采用了对襟,所以衫在使用上比袍更为方便,尤其在夏季,衫襟即可用带子系缚相联,又可不系带子,任其自然敞开;袍服采用的是交领式大襟,就不可能做到这点。在魏晋时,这种对襟之衫深受人们的喜爱,不分男女,都可穿著,尤以读书人所穿为多。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quot;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印壁画,共刻画有8位士人,全部穿衫,有的还袒露着胸怀。南北朝时,因受胡服的影响,民间男女穿衫者日益减少,到南宋时,则重新流行。

  唐宋时士人所穿之衫名谓"襴衫"。通常以细布制成,领、袖、襟、裙加以缘边,在衫的下 摆近膝盖部分,往往还加上一道横襴,"襴衫"之名即由此而来。据说这道横襴是唐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他认为古代礼书中没有关于衫的记载,为了表示对古礼的尊重,特地加上这么一道横襴,以示未忘上衣下裳的祖制。

  《新唐书·车服志》:"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襴、袖、褾、(衣+巽)为士人上服。"宋代士人仍用此服。《宋史·舆服志》:"襴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襴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这种襴衫实物,在江苏金坛南宋的一座士人墓中曾有出土。 唐宋时百姓所穿的衫,和士人有所不同,一般多做得比较短小,长不过膝,并在骻部前后或两侧各开一衩,以图劳作方便。因形得名,俗称"缺骻衫"。除男子以外,妇女穿衫者也很普遍,著名唐画《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就穿着轻薄透明的宽衫;宋徽宗《宫词》中对这种轻衫也有描绘,如:"女儿妆束效男儿,峭窄罗衫称玉肌。"在福建福州及江西德安的宋代女性墓中,还有这种大袖宽衫的实物出土。因为衣袖特别宽敞,所以宋代干脆将这种女服称之为"大袖"。不过这时的大袖,已用作妇女的礼服。宋人吴自牧记南宋时临安(今杭州)风俗,男女成亲之前,男家须向女家下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即金钏、金镯、金帔坠(一种衣饰〉;普通之家,"亦送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段"等物,这些服饰,就是专为新娘出嫁那天准备的。

  衫本来是单层的,所以又名"单衫",后来用的人渐渐增多,用途也更为广泛,于是又出现了缀有衬里?quot;夹衫",不过没有在双层之间纳以絮绵,古代的御寒之服只有棉袍、棉袄,却从未听说有什么"棉衫"。现代的服装设计师对传统服饰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所以给新设计出来的服装定名时,往往会闹出笑话。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纳有鸭绒或棉的冬衣称之为"滑┥?quot;、"羽绒衫",严格地说,这些名称都是有失妥当的。

  衫从单层变为双层,穿著的时间有所延长,除这一变化外,唐宋时的衫还不限于对襟,也有用大襟圆领的,在款式上更接近于袍。

  元明时期的男子日常家居也穿袍衫,根据袍衫的不同形制,定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常见的有直裰、道袍、曳(衣+散)、裙子等。

  直裰也作"直掇",早在宋代已经出现,一般以素布为之, 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有黑边,最初多用作僧人和道士之服。如宋赵彥卫《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苏辙《答孔平仲惠蕉布诗》:"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从苏辙的诗句中,可知在当时文人中,也有穿直裰的,只是在世人眼中,这种服装仍为僧侣之服。到了元明时期,直裰的形制有所变异,通常用纱縠、绫罗、绸缎及苎麻织物制成,大襟交领,下长过膝。多用于士庶男子。《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忽见楼梯上又走上两个戴方巾的秀才来:前面的一个穿一件茧绸直裰,胸前油了一块,后面一个穿一件元色直裰,两个袖子破得晃晃荡荡的,走了上来。"说的正是这种服装。 道袍本来也是释道之服,元明之时广泛用于士庶男子。也以绫罗绸缎为之,单、夹、绒、棉各惟其时,通常采用大襟、交领、两袖宽博,下长过膝。冯梦龙《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张荩)自己打扮起来,头戴一顶时样绉纱巾,身穿着银红吴绫道袍。

  "《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只见一个卖布的客人,头上带一顶新孝头巾,身穿旧白布道袍,"指的都是这种衣服。

  曳(衣+散)"一撤",也是袍衫之类的服装。一般用纱罗苎丝制成,大襟,长袖;衣身前后形制不一,后者制为整片,前者则分为两截:腰部以上与后片相同;以下则折有细裥,裥在两侧,中间留有空隙。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谓:"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复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说的就是这种服装。元明时多用作士庶便服。据说明代南京有一个名叫寇天叙的官吏,对当时朝廷权贵的巧取强夺颇为不满,"每日带小帽、穿一撒坐堂。"即便是权势显赫的江彬派人来索取钱物,他也佯为不知,假装糊涂。直到那些差官进入朝堂,寇天叙才起身叹道:南京百姓实在太穷,仓库空虚,没有钱财,要不然我怎么会穿著这身"小衣"坐衙办公呢?"小衣"有两种含意:一是指便服,有别于行礼时所穿的"大衣",另一指人们的内衣、短裤。现在有些文史工具书在诠释"一撒"这种服装时,往往根据寇天叙所说的"小衣",将其说成是内衣,并认为他只穿一条短裤坐堂视事,其实那是一种误解,寇天叙穿的"一撤",就是"曳撒",它是士庶男子的一种便衣。 褶子也是明代男子的常用便服。其式或用交领,或用圆领,两袖宽大,下长盖膝。腰部以下折有细裥,状如女裙,不分尊卑,均可穿著,尤以官吏、士人所穿为多。明无名氏《天水冰山录》记严蒿被查抄的金银细软中,就有油绿绢褶子3件;绿褶子3件;玉色罗褶子2件;蓝纱褶子4件及蓝紬褶子4件。 《金瓶梅词话》79回,写西门庆外出时,"身穿紫羊绒褶子,围着风领,骑在马上,"反映了当时习俗。直到今天,传统戏曲服装中仍保留着这一名称,通常用于小生,只是形制有些变化。 上述便服都是长衣,古代男女日常家居除穿长衣外,有时也穿短衣。 襦是最常用的短衣。

  《礼记·内则》:童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銙。"许慎《说文·衣部》:"襦,短衣也。"在东汉前,男女均著,东汉后则主要用于妇女,既可用作衬衣,又可穿出在外。其制有长短、单夹之别,长者不过膝下,短者仅至腰间,夹襦之中有时还可以纳入绵絮,即后世棉袄的前身。汉魏时,一般多用大襟,衣襟右掩;衣袖则有宽窄两种。至隋唐时,襦的式样又有变化,除大襟外,更多采用对襟,穿时将衣襟敞开,不用钮带,下摆部分则束于裙内。衣袖则以窄袖为主,袖长大多至腕,也有长过手腕者,唐人《纨扇仕女图》中有所反映。

  唐代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一直用作妇女便服。直到清代中期,因为袄的流行,其制渐绝。 袄是从襦衍变出来的一种短衣,衣长大多到人体的胯部,以质地厚实的织物制成为多,大襟窄袖,缀有衬里,所以也称"夹袄"。若在其中纳以絮棉,则称"棉袄"。这是士庶男女的常用冬衣。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咏的就是这种冬衣。袄的出现,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宋代以后广为流行,到了清代,几乎成了士庶妇女的主要便服,使用时和裙子相配。《红楼梦》中就有不少记叙。如24回:"宝玉坐在床沿上,褪了鞋,等靴子穿的功夫,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坎肩"。晚清时袄的形制又有变异,除短袄外,还出现了一种长袄,下长盖膝。民国妇女受西洋"曲线美"的影响,为了体现柔美的身姿,又将袄的长度恢复到胯部以上地位。 襦袄虽然是短衣,但都采用长袖,古代男女便服中,也有用短袖衣的。汉魏时流行的绣裙,就是一种短袖之衣。其制为大襟,交领,袖口宽敞,并装饰有漂亮的衣边。因为短袖衣的衣袖为长袖衣之半,所以汉魏时将短袖衣称之为"半袖",魏明帝见杨阜时所穿的便服,就是"缭纵半袖"。唐宋时称半袖为"半臂"。天宝年间,安禄山深得玄宗皇帝的恩宠,被封为范阳节度使,执掌今北京一带的军政大权。为了抚慰这位杨贵妃的"义子",唐玄宗常常亲赐给他各种衣物,其中就有半臂。

  " 半袖的半臂和袖长,通常都在上臂,唐代还有一种短袖之衣,两袖之短仅能掩住肩膀,前后不开衣襟,著时由颈部套下,一般罩在长袖衣外,下与腰齐。这种服装名叫"(衣+盍)裆",唐人小说《崔小玉传》中的女主人公霍小玉平时就穿着这种(衣+盍)裆。

  比(衣+盍)裆更简便的短衣,那就是背心了。背心也称"裲裆"、"背褡"、"被搭",本来专用作衬里,是一种内衣,魏晋以后开始被穿出在外,加罩在其它服装外面。后来,也有直接穿着背心,里面不另衬衣服的,多见于士庶男子。当然,这种情况只适宜于夏季。据记载,宋代在街市上叫卖的商贩,夏日就常穿著这种背心。我们从宋代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中,还可看到这些穿着背心的人物。 清代背心也叫"坎肩",除了单层的外,还有夹层的,丝绵的和皮里的。

  《红楼梦》第19回写黛玉服饰:"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即指此。 在清代坎肩中,最有特点的是一种名叫"巴图鲁坎肩"的背心,通常以厚实的质料制成,中纳絮绵,或缀以皮里,其制多被制成胸背两片,长不过腰,衣襟既不是直开,也不是斜开,而是横开于前片胸间,上钉钮扣7粒;左右两掖也各钉钮扣3粒,合为13粒,因此也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最初多为武士骑马时所著,衬在袍衫之内,作为御寒之服。"巴图鲁"即为满语"勇士"的意思。如果觉得身热,则可以从外衣领襟处探手将钮扣解开而脱下,不需要解开外衣。后来这种背心传到了民间,大受人们欢迎,不分男女均喜著之,并且从内衣变成了外衣。

  《清碑类钞·服饰》:"京师盛行巴图鲁坎肩儿,各部司员见堂宫,往往服之,上加缨帽。南方呼为'一字襟马甲',例须用皮者,衬于袍套之中,觉暖,即自探手,解上排钮扣,而令仆代解两旁钮扣,曳之而出,借免更换之劳。后且单夹棉纱一律风行矣。"目前在南北各地的博物馆及收藏者中,仍有这种坎肩实物的遗存。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