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预想某些爱情
·从《花影》到《风月》...
·爱真的走过我身边
·当年的爱情
·大学时代的“后补”同...
·鱼刺
·没离婚的男人给你什么...
·童年忆趣
·旧情人
·一个女大学生做小姐的...
·羞怯妨碍个人的进步和...
·现实和网络我是你永远...
相关文章
·一人分饰两角
·这些,那些女人
·梁祝大学同居访谈录
·水边的安静之城
·我的爱情不在服务区
·如何掉眼泪
·爱情流沙
·完美情人
·也说外遇
·五号地铁
·为你燃尽来生的烟花焰...
·有一种幸福……
推荐文章
·现实和网络我是你永远...
·余温
·左心疼痛 右眼哭泣
·咫尺天涯
·听说爱情回来过
·你有多长时间没笑了?...
·我是佛前一朵青莲
·印痕中记得的这些和那...
·别拿孤独做面具
·乱世葵花
·与有嫉妒心理的人相处...
·没有烟总有花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居 >> 情感空间 >> 恋爱道场 >> 

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
作者:张京徽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12-31 20:20:51

                                                            
                                                     酷评:哈金之《等待》

   
    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

  故事就这样开了头。它暗示着,这每一年的离婚都是不成功的,然后故事便在这十八年的等待与失败中展开。 休闲 居 编 辑

  这部荣获美国文学最高奖:福克纳奖的小说,只用了一句话便让我们置身于一个荒诞的情境中。在漫长的岁月里,离婚上升为一种仪式,一种在每年夏天的十二天探亲假中举行的祭祀活动。对故事的主人公孔林来说,为了能够同另一个女人——曼娜合法地生活在一起,他必须离婚。而这主观上的必须,却受制于客观现实的种种非难。一方面是部队上对于离婚要求分居十八年以上的硬性规定,另一方面是农村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而孔林为了对曼娜证明他在感情上的诚实,离婚是他必须,但同时也是唯一可做的事情。这也是一根曼娜一直用以安慰自己的稻草。孔林给她看从部队里偷偷开具的介绍信,甚至把当地刊载了关于他们离婚案的报纸带回来,这一切都在弥补着时间的流逝所造成的遗憾。既然无法支付任何的代价,那么就只有时间,这是他们唯一有权挥霍的财产了。

  时间一直都在显示着它的力量,它令风华正茂的少女步入中年,它让匀称修长的肉体变得臃肿,多皱,让激情一点点地被磨损,直到这等待被其本身取消了青春期的初衷,它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仿佛化做了博尔赫斯笔下的一个梦。等待,正是一生中那最初的苍老。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孔林曾做过一个梦,梦中的女主角被隐去了面容。她就是曼娜吗?就象全书结尾处孔林具有震撼力的内心独白说的那样:你完全可以为另一个女人再等上同样的时间,那可以是任何人。孔林等待的只是一个幻影,曼娜年轻的身体和温柔的性格在等待孔林离婚的过程中,一点点消耗殆尽。孔林就象每年都要千里迢迢飞往大西洋的北极海鸥一样,寻找那只存在于梦中的古亚特兰蒂斯大陆,明知道守侯着他的只有滔天的浊浪,可他在本能和已经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梦想驱使下,别无选择。而曼娜也曾有过犹豫,可她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太长时间,已经无法再重新融入到这个现实里去。“她不想等,可是已经太晚了。”

  人当然是有权拥有梦想的,梦想是人类发明用于衡量自己精神境界的一个标准。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道:从技术上讲,这些发明极大地增加了人类控制环境的能力,但在社会的心理方面,标志着人类受其制约的开始。梦想让人类高尚,可它也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孔林和曼娜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拥有一个奢侈的梦,这个梦是他们最重要可也是唯一的财产,除此之外,在现实里他们丧失掉了作为人本身的意义,如同两座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两个人从认识到终于结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其中他们不能品尝肉体上的欢愉,不能公开表露任何亲密的举止。唯一的接触仅限于晚饭后的散步,如同定期举行的离婚谈判一样,它们在仪式化地折磨两个拥有正常欲望的人同时,又残忍地给他们以希望。对于孔林和曼娜来说,这个等待早就背离了最初的含义,它让他们以为,痛苦的尽头是幸福,可实际上小说的最后几十页告诉我们,如果一份等待超过了它的保鲜期,那它的尽头,只有虚无。

  公主和王子的故事总是要恰到好处的嘎然而止,每个故事的最后那句“他们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是一个不忍揭穿的美丽谎言。孔林和曼娜结婚之时,也是那个十八年的梦醒之时。他终于明白自己等待了一生的只是一个他不爱的人,他终于明白了,这份等待本身就是他的生活。而曼娜等到了这个男人,可以实现拥有自己的孩子的权利,可是生产带给她的是心脏病的急剧恶化。孔林的前妻——淑玉是一个没有任何心理独白的女人,可她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触摸的真实世界,尽管两人离婚了,可她仍然认为孔林是自己的丈夫,正是这个世界的坚定的存在,让孔林在全书的最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等待。

  本书的作者——哈金,是第一个获得美国笔会奖:福克纳奖的中国人,而且是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却以英语文学的造诣获此殊荣的中国男人。这是一个没有国界的故事,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对于重新理解等待的含义而言,并不存在美国或是中国人的区别。正如哈金所说的,他想表达的是文化背景以外的东西,是人类情感的共性。这个被成功描绘的共性,让无数的美国人在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发生的故事前,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一生的脉络。福克纳小说奖把这样的颁奖词赠予哈金: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

  一个作家用非母语写作,或是处于必要,比如康拉德;或是处于野心,例如纳博科夫;而哈金坦言,他用英语写作,是因为生存,但这生存的背后还隐含有他向大师致敬的深层动机,他要尽可能地向那些伟大的作品靠近,同时——也是很必然的,使自己与内地的文学获得一份疏离感。对读者而言的遗憾是,我们看到的是没有了“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语调美”的译本,而幸运的是,这个类似于被放逐者的甘于孤寂的身份,使中国平凡人的故事有可能由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笔来表达。哈金也在坚持着,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一份等待。我们无法知道这等待的尽头是什么,或许对于哈金来说,他的笔需要这样一种苍老的味道,在孤寂的无边等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

    编辑:慕荣楚楚 

≡ 查看、发表评论 ≡